项羽,幼时不肯竟学,后见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之”。巨鹿之战以五万兵力打败秦军40万大军,以少胜多,得以一战成名。后楚汉之争,乌江自刎,悲哉!何为败?因性。
第一,出身贵族,导致其性格。首先,傲慢为一点,项羽出身贵族,便天生自带傲气,总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对的,基本上是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这为后来范增以老归乡,项羽无人买下了伏笔。其次,这导致了他孩子气的性格。孩子气嘛,就是单纯,亲信自己人。这也跟项梁有关,项羽幼时和项梁关系很好,互相信任,导致项羽认为自己的家人是不会害自己的这一想法,所以他最后用的都是自己人。那么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如果自己的亲戚的谋略不高怎么办?不过,显然项羽没有考虑这么多,这也可以显现出项羽目光短浅。孩子气还有一个特点,脾气暴躁,项羽屠城煮人,得以显出,并被冠为秦三世的称号。最后,重情义,这是他自身所导致的,重情义换个不好听的就叫优柔寡断,在最后时,项羽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在儿女情长和霸业中选择了儿女情长……
第二,历史潮流,导致分封制过时。项羽统一霸业时,采用的是分封制,而不是称帝。为何?首先,我们只有一个错觉的,巨鹿之战后,天下并不是项羽的,而是六国共同抗秦的结果。而六国是想继续当自己的王,项羽亦是如此,可就算项羽有这个心,他也没有足够大的力量,如果项羽选择郡县制的话,很有可能会被围攻。
其次,当时的郡县制并没有那么的。因为秦朝虽然强大,但时间太短,所以后世认为郡县制就是秦国灭亡的原因之一。根据上面的观点,项羽采用郡县制既是客观上外界的不得已,也是自己主观上的意愿。但不论怎么说,项羽都没有跟上历史的潮流。
最后,对比一下刘邦,我们思考,为什么拥有重情重义品质的人被毁灭了,而拥有恶劣品质的人却成功了?咳咳,按照老师的话说就是:“前者就是悲剧,后者也是喜剧”。一悲一喜,鲜明对比。可恨有情义,奈何到头竟不如地痞。为何?
社会有他自己发展的规律,而人也有自己的追求,当两者相冲突时,我们口中所谓的悲剧也就发生了。
问一个我至今还没想通的一个问题:在社会中(注意是社会,不是如今的社会),我们需要做到重情义,但从项羽这里我们看到了重情义的坏处,这说明重情义是有风险和代价的,可我们却不得不去做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