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兴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就由着性子睡到自然醒。醒来,我们一伙备齐了相应的物品就直奔离共和县城最近的一家寺院——班禅德吉寺去了,我们在那儿按当地的习俗煨桑。
让我兴奋一个晚上的,一半是因为头天晚上体验了锅庄舞,一半是因为今天早上要去体验煨桑。要知道,我来青海有好多次了,也就这次因为「轻休营」项目才有不同以往的体验。
1.
在广大藏区,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的地方就会有燃着的桑烟。这些桑烟多是从寺院的大桑炉里冒出来的——人多时终日不灭,青烟缭绕,香气扑鼻。
即便在普通人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桑炉,有的砌在院子里,有的砌在屋顶上,一些年节和藏传佛教的重大节日不用说,有的家庭甚至每天早晨都要燃起桑烟。
「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
但留心一下会发现,以煨桑时的心态、所用物品及其薰燃过程来看,煨桑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所以呢,煨桑大抵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
可能是因为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所以走到哪都能看到僧俗民众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
2.
正儿八经的煨桑,在仪式上是大有讲究的——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砌在山头或河岸的旷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祀神。
「煨桑」习俗自产生以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其他民间习俗一样经历了演化和变异。
比如说,远古时代的藏族先民煨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驱除污秽的气味」,而到了近代,这种以净化为主要功能和目的的煨桑祭祀仪式,逐渐让位于「迎」神了。
在煨桑所用的原料上也有了很大变化,已经由原来的简单变得复杂繁琐。
藏族人不再单一地用容易采集的带有香味的植物枝作「煨桑」原料,而是加进了许多如紫檀香、白檀香、藏红花等珍贵香料和药草。
还有些讲究的人,在煨桑时要加入乳酪、冰糖、红糖、蜂蜜、茶水和青稞面等,使「煨桑」的仪式更为隆重,散发的香味更为馥郁。
3.
现如今,煨桑显得比较省事了:所需的物品在寺院门前的小店里就能一站式购齐,不需要玩什么花样;去了寺院将这些物品倒进煨桑炉里,心诚就行。
有意思的是,在煨桑的过程中,我们的合作伙伴兼藏民向导兼司机带着我们绕煨桑炉轻轻地、静静地、慢慢地转三圈。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呢?我不知道。但在转动中,我就分明感觉到我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我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玩世不恭和自我防御,诚心诚意地祈求起世界和平与国泰民安来。
4.
记得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说,宗教是由信仰(思想方面)和仪式(行为方面)两个范畴组成。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则把仪式称作是一种「文化表演」,把宗教仪式看作是宗教表演,并从仪式的表演解释了仪式表现宗教和塑造信仰的实质。
这种说法大抵是没有错的。不信您看,我便是在彻夜期待煨桑、为煨桑做准备以及绕煨桑炉转动的过程中,对藏传佛教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事实上,对仪式参加者来说,仪式的宗教表演「是对宗教观点的展示、形象化和实现,就是说,它不仅是他们信仰内容的模型,而且是为对信仰内容的信仰建立的模型。在这些模型的戏剧中,人们在塑造他们的信仰时,也就获得了他们的信仰。」
不过对我来说,通过一次煨桑就让我改换门庭信仰藏传佛教是不能够的,因为我对太多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当下我就想着赶紧煨完桑去旅行。
5.
没错,这次我正是打着出差考察「轻休营」项目的名义来青海旅行的。只是,这样会不会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