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10)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哉?”
【通译】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学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千古名画导出了这句话的经典。“行为是可以出卖一个人的真实”,人可以用语言来掩饰自我的不足,但行为无法修饰人的全部,尤其是眼睛最能表达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孟子早于达芬奇一千多年就说到了观察人的经典环节,可见察言观色从观察眼睛开始最能捕抓一个人的真实信息。
【原文】(7.11)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手与手相接触,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授受不亲,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学究】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约定。其要透析的道理是男女之间太随便接触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或者产生不必要的尴尬,即便到现在开放的社会,依然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叔嫂之间也是男女,平时当然也不可以随意授受,而在危难之间,即便不是叔嫂也应该帮助,这里淳于髡偷换了行为和动机的概念,而孟子却把他区分得很好。以至于后面淳于髡提出如何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现象,孟子依然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化解淳于髡刁难的问题,很好应用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通权达变精神。
【原文】(7.12)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通译】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过分苛求的诋毁。”
【学究】
孟子说这句话,就是世界是变化的,不能按自我的固有认知去看待世界,如果每个人总拿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认知当下的现实,必定难以预料意想不到的赞誉和过分苛刻的诋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原文】(7.13)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通译】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学究】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师乃为人师表之作用,而非师的拘泥。在这句话中清晰告知所有人为师的着力点在师教而不在师位上。
【原文】(7.14)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通译】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学究】
赵岐《孟子注》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二是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三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所以此刻明白社会上所说的妇女没有孩子是最大不孝的曲解,实际上是该结婚生子却不结婚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也就是每个人该做什么时候就要做什么才是最大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