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1564年2月18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罗马逝世,他的身边,留下了未完成的“圣母怜子”雕像。
因石而生,伴石而死。他,就是米开朗基罗。
01
提到米开朗基罗,你可能会联想到历史课本上的文艺复兴,也可能是美术课本上的《大卫》雕像。但米开朗罗基不如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扬天下。他的成就之多,是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数不过来的。《大卫》只是其中较亮的一颗罢了。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多人的答案肯定是天才艺术家,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工匠。工匠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就是获取报酬的方式不同。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创作,将成品销售出去以取得报酬;而工匠则是按雇主的要求设计、创作,直到雇主点头认可后才可以拿到报酬。这么看来,雇主似乎是工匠的“金主”,这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设计师,金主让你在这儿画一笔,你就得在这儿画一笔,金主让你的作品少一只眼睛,你的作品就不能多一只眼睛,什么?拒绝?那你的尾款就别想要了。那我们天才匠人米开朗基罗是怎么做的呢?
02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因为他们不流于世俗。米开朗基罗之所以是米开朗基罗,是因为他拥有独立于世的人格,有不同于凡人的创见。米开朗基罗从不把所谓金主放在眼中。和米开朗基罗打交道,内心要强大,因为定完主题后,就没你什么事儿了,该上班上班,该看娃看娃,只管等着米开朗基罗通知你来欣赏成品就行。一般,雇主们会在制作过程看看工匠雕的怎么样,提提意见,但在米开朗基罗这儿是绝对不行的,看作品?提意见?你咋不上天呢?不仅如此,米开朗基罗雕完的作品从来不改,雇主只有赞美的份儿。但这种孤傲的性格,给予了他太多,也让他失去了太多。
03
如果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使他变得高傲,那么也是才华使他不允许自己屈居人后,使他争强好胜,追求完美。他几乎看不起所有人,尤其是那些与他竞争的艺术家。当他获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获得两万金币的报酬,而他的《大卫》的报酬仅有四百金币之后,耿耿于怀,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达芬奇,嘲笑达芬奇,两人从此交恶。米开朗基罗不仅对竞争对手脾气大,他对身边人也很不友好。我们现在总说,米开朗基罗以一己之力,完成500平方米的天顶湿壁画工程,整整四年没有一丝一毫的偷懒,是人类之光。但事实上,米开朗基罗在开工之时,教皇是给他配了很多助手的。但因为米开朗基罗脾气太差,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员工流动率直线上升,到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在一线奋斗了。他的傲气,使他只愿与大理石为伴,静静地将大理石块中深含的生命,用双手释放。
04
“我的野心从未停止滋长,他不容许过多享乐与安逸,”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给了他创作的宁静,但在属于他的时代,他也背负着过于敏感、粗暴易怒的骂名,观其一生,他是孤独的,他写信告诉兄弟:“连个朋友也没有,也不想有任何朋友”他恨人,亦被人恨;他从高处俯瞰世人,人们从低处仰望着他;同代人对他又是钦佩,又是畏惧。他吃的很少,也不好酒,他过着苦行僧般生活,将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了艺术,亦献给了心中的上帝。
05
于米开朗基罗而言,生命是痛苦的,但正因为这种痛苦,使米开朗基罗作品充满生命力,他们怒吼着,挣扎着,似乎想从束缚他们的大理石中挣扎而出,给观者以心灵的震撼。
1564年2月18日,89岁高龄的米开朗基罗在罗马逝世,他的灵魂终于挣脱躯体的束缚,去寻找内心的上帝…
(完)
2020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