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对象不会再热烈地去庆祝情人节了。
前几年我对珍视每一个节日,哪怕是植树节也要应景般的去种一棵树,但这两年明显发现一个现象:所有的节日其实都是在换一种形式的消费。
情人节、女神节、儿童节、七夕节、平安夜、圣诞节,无非是换了不同的节日氛围而营造消费产品,大型商场根据不同节日的气氛简单包装一下,商家对应着节日,给出点“节日优惠”。
实际说到底,都是一种消费罢了。
不难看出,这两年的节日氛围开始没那么浓烈了,节假日大家也不爱去商场吃饭消费了,也很难在朋友圈看到大秀转账记录截图和999朵鲜花的照片了,说白了,大多数人对这种节日性消费开始看淡了。
去年情人节,那个时候老公偷偷给我买了一份礼物,一套海蓝之谜的套装礼盒,价格不便宜,但我到现在都没用,我让他退了,他说反正迟早我会用的。
其实倒不是我抠门,只是我还有另一套全新的待拆,总觉得是浪费了,但转念想想,不能破坏对方送礼物的好心情,于是我大手一挥,请他吃饭。
吃饭的事情我们早就订好了,从餐厅风格就提前安排好了,要和平时去过的餐厅不一样,还要拍照好看容易出片,绞尽脑汁,我们两个咬牙吃了一餐人均350+的自助餐。
过节的仪式感,我们一点也不会落下,吃饭的时候我跟老公说,吃饭算上礼物乱七八糟的,好几千就没了,到底这是一种仪式感还是陷入了商家的消费陷阱。
于是我们说好,明年不搞这样的形式主义了。
2.
今年的情人节我们也的确做到了,昨天刚回吴江,把屋子里收拾了一遍,把屋里缺少的物资采购了一番,目前看来,满满当当的。
我的闹钟八点多就响了,我按下闹钟,在厨房里定时煮了个粥,煎了两个荷包蛋,三条培根和火腿。
我们早早的规划好了今天的行程,现在我们都属于自由职业者,共同拥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先吃个早饭,看个新播放的综艺,再把最近要做完的几项事情做完,就开始忙自己的活儿。
我们商量好,一会儿去超市买几个小菜,家里的鸡肉、牛肉、虾肉都有,参考着网上的教程,做几个小菜,边吃边看剧。
说到电视剧,我最近在追一部年代剧《六姊妹》,我发现我特别喜欢看这种平淡故事感冗长的剧情,贴近生活现实题材,家长里短,你说我闹的这种家庭剧情。
在家里,熟悉的饭桌客厅,温馨的暖光灯和地毯,两个人有说有笑,那种安心和舒服,是花多少钱在外面的餐厅也买不来的。
我以前是个特别在乎仪式感的人,做什么都需要庆祝,以前常说,多庆功,庆着庆着就成功了。
但我发现现在反而是过得舒服最重要,想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去实施,何必非要等到一个固定的节日来给自己一个借口。
3.
说归说,老公还是在凌晨十二点的时候,给我微信转账521元。
他笑着说,别收,一会儿再给他转回去,他要发朋友圈的。
思来想去我们好像什么都不缺,化妆品包包衣服首饰鞋子,没什么缺的,我也不太用那些太贵重的东西。
大大小小的电子产品也都有,无论是电脑、ipad、游戏机、直播设备,就连耳麦耳夹都有,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想要什么就会立马去买,立马去及时享受,而不是等到节日才舍得去买。
今年也是结婚第一年的情人节,鲜花就不用再送了,我现在变得特别经济适用,以前谈恋爱的时候,收到鲜花的时候只觉得开心、惊喜、喜欢,而现在组建家庭了才觉得鲜花其实挺浪费的。
节假日的鲜花,低则188元起,高大上千元,几朵花,一周枯萎,真替买花的人感到不值,有这个钱去买点喜欢吃的、看场电影不好么。
和对的人在一起,每天都是情人节。
我们不用刻意的去过一个日历上的节日,而是能随时的陪伴在对方身边,窝在家里做喜欢的事、看喜欢看的电影、做好吃的饭菜,某天傍晚不想做饭了,两个人一拍即合立即出门吃火锅。
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是夏天的傍晚,我们买了点冰镇饮料和水果,在中山路买了好多我们爱吃的鸭货卤菜,拿回家看足球比赛,激情的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喝彩的状态。
不过今天的情人节,我还是会对老公说,节日快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