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之争,向来是红楼梦里最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再争论个500年。
今天想写一写的,不是评论两人的优缺点,仅就两人在和宝玉两相嫁娶这件事上的竞争过程,做一点小小的分析。
在通往宝二奶奶这条路的起点上,宝钗和黛玉,都是合格并且有优势的。首先是血缘亲近关系,一个是姑舅兄妹,一个是两姨姐弟,都是亲上做亲。然后是出身门第,黛玉的父族是探花郎巡盐御史,书香门第,宝钗家是“丰年好大雪”的富贵皇商,也不赖。当然两人都是才貌超群的贵族小姐,凭自身条件也该是王孙公子期待求娶的良配。
何况,两人也各有各摇旗呐喊的粉丝团。
1.
宝钗最坚强的后盾,自然是她的姨母,宝玉的亲娘王夫人。
从血缘瓜葛来看,王夫人是个自然的薛氏同盟军。不过她对宝钗的支持,至少在书的开始几十回,并没有体现在明处。但可以肯定的是,薛姨妈上京来不住自己的房子而是长时间借住在贾家,是知会过她并且有原因的,薛家开始制造“金玉良缘”的舆论,也不可能不先通过她这一关。
关于宝玉婚配,书中王夫人直接谈到的场景几乎难觅。很大原因是因为,她的婆母老太太在上,是贾府实际的掌权者,所以在这个议题她的直接发言权有限。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还是可以透过几个瞬间,把王夫人的立场和好恶看得很清楚。
林黛玉初一进贾府,王夫人就教导她要“远着点家里的混世魔王”,要说林黛玉初一见面就被舅母厌弃,也没这个道理。但女人的直觉可能是惊人的,一个年龄尚小的女孩,她的敏感位置和容貌举止,已经王夫人本能感觉到是个威胁。这个直觉,可能连王夫人本人都未必想得清楚,只是长时间停留在她的潜意识中,所以她提到晴雯,才会直接说出“眉眼有点像你林妹妹那个”。
相反,王夫人取中的袭人就是再明显不过的“钗影”了。宝钗在金钏跳井上对王夫人表现出来的体贴,和袭人在王夫人那里剖明心迹所用的招数是一致的。王夫人看重的是大方体贴,贤良淑德,勤勉持家,劝解她的宝贝儿子“走向正途”的人选,如果这个人选还是她的血亲,那当然更好了。
2.
黛玉自始至终的最牢的靠山,也仅贾母一人。
从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天,相信贾母所想的,并不是只接过来玩耍几年,而是要接来养活的。正因为老太太一开始就打定了这个主意,所以之后才会逼着贾琏送林黛玉回家,为的是保证能再把她带回来。对她来说,能够保证她最要紧的两个玉儿都生活得幸福的关键甚至是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两个在一起。
为什么前八十回贾母始终没有出言做成这段姻缘呢?可能的原因很多,而其中重要的一条可能是维系目前家族之间和谐的局面。虽然有王夫人和薛姨妈的“金玉良缘”一直打外围,书中贾母本人却一次也没有鸟过这个说法,反而几次三番暗示说“宝玉不该早娶”,甚至她对宝琴的婚配问询都可能是在暗示她并没有取中宝钗。以她的精明,策略有可能是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时候先拖一拖,等到年头过了矛盾不这样明显了,一切就以水到渠成不伤和气的方法解决了。
3.
一开始在这个擂台的两边,其实铁票并不甚多。除去宝钗的后院薛姨妈薛蟠和莺儿,黛玉屋里的紫娟等丫头,其他人并无太多预设立场。随着书中情节的展开,某些重要的“摇摆票”,渐渐显出了一些端倪。
在书的前半部分,王夫人最得力的支持来自于元春。元春省亲时,并无显示出对钗黛两人任何人的偏爱,而王夫人觐见过后,端午节的赏赐就变成了宝玉和宝钗一样,个中端倪,不得不让人玩味一二了。正因为有了来自宫里的助力,在这场一开始并不占优势的角力中,王夫人腰杆总算是站得直一些了。
另一位从摇摆导向一边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凤姐同学了。这件事如果细琢磨足够专门写一篇文来讲讲的了,因为王熙凤作为王家的女儿竟然不支持自己的姑母也不过分亲昵自己的表妹宝钗,猛一看有点咄咄怪事之意。不过单从书中的几处迹象来看,从凤姐开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到她房里的仆人在外人面前明言“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都可以看出,凤姐无论从嘴上说的还是心里想的,都彻彻底底是个“木石党”。
最可能有变数的关键一票倒向了贾母,个中缘由自然和凤姐决定和实际权力掌握者贾母保持一致有关,不过其他因素也未必不在她的考虑之中,一方面她本身就偏爱爽利真实的人,另一方面也可能觉得若想持续握有管理权,宝钗较黛玉比,可能更不好对付。
4.
两个阵营各得了关键的一分,那么看似不重要的那些票,是否就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了呢?也未必。不妨来掰着指头数一数,还有哪些看似不起眼的票可能会作数。
很重要但是也很容易被忽略的,可能是贾母的儿子,王夫人的老公,宝玉的老爸贾政的这一票。按说王夫人天天枕边风也应该给吹偏了,他又可能有什么变数呢?
又要回头说容易被遗忘的第二回的冷子兴演说一节了,冷对贾府的评断是“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我们这位政老爷“自幼酷喜读书”,本来是打算从科甲出身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和他的妹夫,探花出身的林如海林老爷可以算是惺惺惜惺惺了。一个立志要从科甲出身的人,自己肯定是把自家门楣看做是书香门第,未必瞧得上即使还算富贵显耀的皇商。何况薛家为什么上京来?那是因为薛家不长进的大爷打死了人,事情还靠了贾家的关系才出面摆平,仅仅门楣也就算了,给儿子娶媳娶进来这么个招祸的大舅子,算怎么回事?
反之,书中几次提及,贾政看重的是贾雨村。虽然贾雨村本身并不是什么好人,但贾政看重他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雨村出身科甲,可见的才是有的,更何况他曾是林黛玉的老师,是林如海看重的人物。凭上这些依据,贾政属意的至少并非宝钗。若遇到黛玉和宝钗二选一的议题,政老爷很有可能会因为避选宝钗而成为黛玉的支持者。
虽然贾政这一票可能稍偏黛玉,但宝钗那里,也未必没有几个看似微小却可能影响选情的“摇摆力量”。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越到了关键时刻,可能会对“选情”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在二选一的设置下,若对黛玉有妨害,自然就对宝钗有利。
这里说的,自然是黛玉有意无意“得罪”过的那些人,比如赵姨娘,是抱怨过黛玉“不拿正眼瞧我们娘俩”的。宝钗扑蝶时直觉反应让丫鬟小红以为是黛玉听取了她的秘密,在书后面回目中小红的出场几率其实很大。在胶着时刻,就算是此类人递上的只言片语,也不排除左右最终结果的可能。
5.
总结一下,这里要说的,其实是钗黛之争命运走向的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主要支持者的两方,贾母和王夫人,其实是这场争夺的backbones。没有她们的存在,这场争斗无从开启,但也正是由于她们的存在,这次争夺必定在短时间内会僵持不下。这个因素的最大变数,其实是在贾母身上的,并非她会改变主意,而是客观原因比如她的身体和健康。比如,一旦贾母身体状况恶化甚至去世,这场角力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第二,重要的摇摆票归属其实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比如元妃虽然不太可能会不顾祖母意愿强行指婚,但只要宫里的压力存在,宝黛的进程就不会这样顺顺利利。再如一个凤姐,是个执行经理之类的角色,能力颇强的人用对了其实是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的。
第三,就要归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意见参与者对选情的左右作用了。如果前两方的角力已经高下立现,那么这一方的作用其实十分有限。反之,如果两个主要因素都无法决定胜负,那么“得民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团结最多的力量,把对自身的伤害值降到最低,谁就更可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拔得头筹。
到底是哪一个因素左右了这场战争胜利者的归属?我们无缘得见后40回也无法完成这个猜测,仅仅做一个好玩的分析,博大家一笑吧。毕竟,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