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11上午,王健(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党支部书记):《科研型教师的养成与发展——兼谈中小学教育科研实务》
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是宏观形势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优秀教师成长的一般特点:第一,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第二,能够正视自我和不断进取。普通教师把教学看作一项任务去完成,从目标计划实施到检查,按主观意志行事。优秀教师,把教学作为境界,作为对自己人格魅力与教学智慧的挑战去追求,在过程中不断反思,这一步做得怎么样?有没有问题?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教师的一般发展过程是这样的:写教案的传递性教师——写教历的反思型教师——写案例的研究型教师——写论文的专家型教师。一般教师带着一门学科走向学生,优秀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一门科学,并努力使学生和科学融为一体。
真正的教育家一定是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积累使人成功,养成每天坚持读书与写心得的习惯,你一定会取得成功。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时间哪里来?我们要规划好每天所需要做的事情。这些事情都会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非常重要,又很紧急的事情。第二种试试很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第三种是不太重要,但是又很紧急的事。第四种是不重要,也不太紧急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巨石、鹅卵石、细沙。有的去,应该去做,有的应对去做,有的应付去做,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能做多少事情就要分清楚哪些是巨石,哪些是石子?哪些是细沙。
科研型的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其实创新不一定,从0到1,也可以是100到1,或者1到99。能够标新立异当然最好,如果不行也可以对别人好的方案进行优化,还可以从有到优到不断完善。微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小处着眼,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就可以创新。
一般叫科研选题的过程是这样的:发现问题,选择问题,陈述问题,分解问题,转化问题和论证问题。我们在写课题申报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把题目写得准确规范,简明,有张力,不能一眼看透,也不能让人看不懂。题目要有新意,能够点亮编辑和评委的眼睛,需要认真加工与包装。小标题,尽量做到整齐划一。陈永明教授说过,形式的混乱反映了逻辑的混乱。
我们自己要努力学习,力争成为科研型教师,要勤于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耕耘肯定没有收获。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没有云的天空,依然是天空,没有天空的云,那肯定不是云。
个人感想:大家都觉得王健教授的讲座风趣又发人深省,源于他深厚的人文底蕴,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源于他广袤的涉猎与视野,国际国内教育科研事例,烂熟于心;源于他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迁移运用,别人一篇文章、一句话、一件事,能引起他的联想和挖掘;源于他长期坚持阅读写作的积累,每天阅读,写日记,走访学校,讲座上与学员的交流,对学员问题的关注等等。要成为科研型教师乃至专家型教师不难,只要心中有目标,生涯有规划,日常有行动。要成为科研型教师也很难,难在需要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毅力、持久的努力,还需要科学地安排时间和合理地取舍事务。不管怎样,过程一定会很艰辛,也很有趣,更会有收获。这不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吗?
下午,徐国梁(上海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团队合作和学习共同体建设》
定义:一个群体,其成员拥有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追求。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过程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任务设计的思考:任务目标是否清晰;任务是否真实有效;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
任务设计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任务?
任务解决什么问题?
成事成人的目标是什么?
如何评价?
任务驱动的思考:任务驱动要求管理者善于发现人的潜能,了解他们的发展方向,给出合适的任务,激发内在的积极因素。任务驱动可以是群体性任务,也可以是个体性任务,个体性任务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
我想,在布置群体性任务的时候,要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就的机会,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陈爱华老师的《学会合作》一课中讨论出了合作的几点要求:分工明确,尊重他人,包容错误,互助互学,分享成果。虽然是小组的小任务小范围合作,但也初具学习共同体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