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索拉
我最近成了抖音上瘾少女。
八个月前,我是极度嫌弃它的,即使它在我追的节目一直刷存在感。
那时认为这个low,就像当年嫌弃陌陌那样。
仔细观察,周围与自己有类似想法的朋友并不少。
我们容易戴上有色眼镜去评判不曾接触的一切,如果正好身边他人对这有负面评价,立刻给对应的人、事或物贴上标签。
自己讨厌被打标签,又不知不觉做着同样的事。
我带团队过程,发现这类行为的职场人并不少,可惜的是,这样的思维,才是许多人上升通道关闭的根源。
1、你嫌弃的时候,有人抓住了红利
前几天,在前同事好友圈刷到美妆博主张凯毅的淘宝销售额——700多万。
之前和同行了解到,她单条视频的报价,一条大概15万。
我也很喜欢她,漂亮、接地气,风格鲜明,有一种自然的感染力。
这种人安利什么都能吸引一票人。
她一早就有微博,但如果不是因为抖音,我是真的不知道她。
在我们嫌弃某个平台low的时候,有人提前占坑,凭借创意和才华拿下流量和粉丝,商业价值提升,也是应得的。
有时候可怕的不是能力差异,而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就像去年开始就有不少朋友和我说过抖音,但我都特别高冷的说不想看。
记得前几年公号起来时候,也有很多人不懂这个有啥用。
等到意识过来的时候,早已错过最早的那拨红利。
有一种穷,是自己推开的。
2、任何平台,都有适用你的商业模式
工作关系,我需要研究各类平台,也会安排团队人员去研究。
这里发现了一个很大差异:有人将这当成任务,有人从中挖掘模式。
就像我某个合作过的一个自媒体,她通过最初不懂为什么客户要投放那些自媒体,但研究后,感觉自己也可以做,于是开始长期写作,积累了不少粉丝。
去年她开始创业,做了老板后,思维更为开阔,但凡出来新平台,都会主动研究和亲自尝试,想确认哪些模式适用自己的团队。
所以她年后开始做视频,将过去写过的文章,用视频形式表现出来,反向提升品牌效应,还多了个视频拍摄的业务线。
商业模式无非那几种,测试后,自然知道哪类更适合自己。
等新平台出来,研究一番,再测试几轮,可以锁定更具投入产出比的模式。
而这些的前提,是接触、了解和总结。
3、不想商业化,就做快乐的用户
有人说,女人最美的状态是,美而不自知。
而一个用户最幸福的状态,是从平台或事情身上收获愉悦与价值。
身边有许多朋友,拍好看照片、写有趣游记或者分享有用干货,有些还小有名气,但从没想过商业化。
于他们而言,这件事情带来的幸福感,远超其他。
暂且不说平台也特别偏爱这类用户,在我看来,他们其实具备了随时想商业化的能力,甚至是资源。
大学时期,我认识一个追星族姑娘,热衷写明星营销的分析文,写得也极好,在贴吧、微博和娱乐类APP都有不少阅读量。
她入驻的娱乐平台用过她的稿子,在她大学毕业后,还推荐她进公司。
娱乐圈的跳槽频次本就频繁,她今年成功跳到她偶像的团队,也拿着不错的薪酬。
一个快乐的用户,不知不觉之中,会成为一名不错的产品经理,运营好以自己为名的产品。
不设限,不随意贴标签,不放弃接受新事物。
借此收获的财富,无限,且循环。
【关于作者】
索拉,职场写作者&神奇种草机&新媒体老司机,分享所见所闻,讲真的走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