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兼容先秦诸子以及历代思想学派核心进步理念,指导中华民族二千多年以来国家治理,坚持“生命至上、传承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规范社会关系、指导生命伦理、和谐人与自然、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综合人文思想体系。
“儒”最早是对古代主管祭祀活动的官员“祭司”的统称,到商周时期发展成对拥有知识文化为君王、贵族提供礼仪服务的读书人的统称了;“儒学”是秦汉时期社会对“儒者”学习和从事的学问的统称;“儒家”则是后世对在儒学研究传播和发展上有贡献的读书人的尊称;孔子因为推崇周礼培养儒者而被后人称为“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思想”和他的弟子们以及数百代再传弟子们的思想,后世学者统称为“儒家思想”。而我们现在经常提及的“国学”和“传统文化”其实很多时候是被等同为“儒家思想”的。
2012年11月14日,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选举成立,三年来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力倡导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统一部署世界各地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深度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科研、教育体制,鼓励民间广泛开展国学教育活动。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华共和算起,整整一百年加九个月零两天。
“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在民间经常被简单称作“国学振兴”,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又是“传统文化”呢?
“国学”,顾名思义,是一国之学问,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文化成果都是国学,经过数千年历史涤荡选择能够流传下来还在指导着民族日常思维和行为的知识体系,就是国学,也就是传统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国学是以先秦经典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骈文及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在内的中华特有之思想文化体系。
章太炎1906年创办的“国学振起社”发行的讲义就包括: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等六册,同时期刘师培编著的中国第一套“国学教科书”就包括了《伦理教科书》2册、《经学教科书》2册、《中国文学教科书》10册、《中国地理教科书》2册、《中国历史教科书》2册等。很显然,“经、史、子、集”皆为国学,而这个庞大的学问体系的精神内核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伦理价值观”,最能集中体现中华传统伦理价值观且简单易学的“国学”简易读本,一定非《论语》莫属了。所以,其实《论语》不能算是“儒家思想”著作,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之集大成者,他除了是“儒家思想”的根,同时也几乎是诸子百家的根。
经过两千六百多年的传承、柔和、渗透、发展,我们目前能够接触到的广义的“儒家思想”已经是集百家之长和千年实践积累相融合的复合科学了,我们反对“儒家思想”或者不承认“儒家思想”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或者误读了,甚至曲解了“儒家思想”含义。百年以来,“儒家思想”最为社会诟病的大概是两个方面:
一是儒家思想的执行能力远远不如宣讲能力。这是因为孔子思想“道术一体、注重实践”的核心价值在历代传承中被割裂了,尤其是千余年八股取士和后来的程朱理学片面追求三观培养而完全忽略实践能力的测试,终于导致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儒家思想”只能是道理而不能是方法和工具了;
二是既然作为两千年“封建王朝”培养的“剥削阶级”崇尚的思想,当然不可能是对普通百姓利好的思想。其实这是个被阶级论误导的常识性的曲解,真正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母乳,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养育了我们的祖先,除非我们认为水和空气因为曾经养育了封建王朝也是有罪的。
因此,依托现代科技和工具,结合孔子思想精华,用知行合一的手段,扬弃的继承发展“新儒家思想”,并真正用来指导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才是我们研究“国学”、复兴“传统文化”、重振“孔子思想”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才是我们的民族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可以重获尊重的必由之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