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和对方沟通交流,更多的是和他的「角色」在沟通。
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是「角色」化的存在。
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对一个人的评价,有时候是非常片面和单一的,而且是感性的。
如何完整的认识一个人,当然更重要的,如何完整的认识自己。我们一起看看下面对人的层次划分。
第一层 — 感知层
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谈吐怎么样,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第二层 — 角色框架层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是一个公务员,你在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你就能明显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迹。
你在办公室和你的公司的同事交往,其实大家的相处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我们知道哪些东西,都会被你的角色所控制。
所以,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也就是说,咱们日常和人的接触多半都是浅层关系,因为大家上班都是基于角色在做彼此的交流。
大家在接受各种服务。为你提供服务的那个人,其实也都是角色所设定好的沟通方式和交付内容,然后再与你进行沟通、交割和讨论。
如果你和别人在角色扮演里对接,你就会被牢牢地捆在设定的角色中。
其实两个人只是角色的对接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什么是深层关系?
那就要走到这个角色之下的下一层,第三层。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深层部分了。
第三层 — 资源结构层
它可能会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就是我们人生的历程,其实大概在很多时刻,很多人都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说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或者是说毕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是小职员。
但是接下来,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大家的精神资源不一样,出身背景、家庭的人脉资源不一样等等。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我们可能都曾处在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
第四层 — 能力圈
人的能力可以分为3个要素,第一是硬件,就像电脑的CPU和内存一样,指的是人的智商、情商、体力、精力等;
第二是思维模型,就像是电脑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什么?是你将一个事物抽离出来,抽象化思考的底层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认知模型,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是软件,就像电脑里装的各种APP应用,指人的技能,比如管理能力、融资能力、设计能力或者开发能力等等,软件是可以随时卸载和更新的,今天某个知识点不会,明天就可以去装一个。
第五层 — 存在感
就是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他让他不爽或者烦躁?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你观察一个动物,它的状态、情绪,其实都是关乎它的生存需求是不是被满足。狮子为什么要去咬长颈鹿,其实狮子也很吃力、很勉强,但是必须厮杀下去。
因为饿,因为生存条件不满足,生存的需求在驱动它。如果它吃饱了,它才不这么费劲呢。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窜下跳?其实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但是人和人又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只要能够在一段关系里,比如说我在一个家庭中,我在和我的爱人的关系中,只要我的存在感是清晰的,对方给了我足够的确认感,我就能够满足。其实很多女孩儿都是这样的。
但是有的人,如果只能够在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他需要在职场、在行业中、在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其实很多男人是这样的。
动物其实是在奔波和厮打中强健了自己的肌肉,一个人是为了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存在感,在左冲右突里扩充了自己的能力圈。
五个层次,层层深入,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结构,你的角色,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相由心生」也许就是这个含义。
以上是课程中关于人和产品五个层次的描述,来源于「梁宁-产品经理30讲」,可能很多产品经理出身的都有听过。
读完后,我反思过自己,受益匪浅。
「梁宁-产品经理30讲」是我第1次付费购买知识,课程题目虽然是产品经理,但实际上更多讲的是人性、认知、逻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一听。
「欢迎关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