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章里,作者把读书难归结于三个问题,并且针对这三个问题给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没时间没精力。
文中给出了1963年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提出的生存余力理论模型。该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经历与可提供的经历之间寻找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无论是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构成。
生存负载的外部因素主要就是工作,包括职场工作和家庭工作。内部负债主要是来自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实现财务自由等等。
生存力量的外部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内部的力量就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麦克拉斯基强调的生存余力。生存余力理论指出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当然生存余力也不是越大越好。
那么对于我来说,我自己的生存负载是什么呢?自己非常忙碌的工作,整理房间,洗衣服,打扫卫生,想陪俩宝辅学,做讲师准备,做分享,还有想变瘦想保持青春活力的美好愿望。
我的生存力量是正面管教讲师,果妈阅读书友会带领人,工作上我有专业的会计知识。我有个睿智的父亲,所以我的遗传基因也不差,我在教育局上班,可以试着找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我有儿子的各种辅导班资源,可以联系。
生存负载和生存力量的说法让我想起来了这样一句话,有一种落差叫你的能力撑不起你的野心。我觉得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生存余力不足,生存负载过大,生存力量不足。那么在这样的时候就必须要增加生存力量,继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和经验,或者是减少生存负载,降低生活期望,而我这里想说的是,降低生活期望是说可以把我们的期望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小步前进,这样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生存余力,也就有时间有精力来进行学习。
就像我现在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很好的正面管教讲师,想要传播正面管教,想要自己成为正面管教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正面管教的孩子,我还想做高品质的读书会,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但是很明显,我自己现在的生存力量是不足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就会非常焦虑,而我之前也确实是焦虑的。不过现在我知道打败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结合本书中提到的生存余力的理论,降低生存负载,想要成为好的讲师,就要不断的去进行练习讲课,但是人员招募确实不是那么容易,那么我可以现在微信群进行分享,把家长课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练习修正,那么在我真的去讲课的时候,会更加的游刃有余,所以第一步,我需要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每周在群里进行一次正面管教分享,并且将自己每个月读的一本书进行群内分享。给自己做好日常惯例表并遵照执行。
问题二:看不懂记不住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提到对于成年人学习来说,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习者自己,真正有价值的是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对于致用类书籍,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所以在看书学习后可以问自己个“然后呢”,形成RIA现场学习,帮助自己学以致用。读书+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就像我现在在写的读后感,就是阅读原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对应的点讲解复述,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拆为己用。
问题三:看不下去
特别认同书中这句话“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那不过表示你在财务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而已。”作者认为没有必要必须读完一本书,原因有三,第一,任何一本书中都有很多你能够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知识是你自己不需要学习的。第二读的越多不见得用的越多。价值多少跟读的多少没有关系,读的少而精反而更有可能去应用。第三,只要能将读的书在工作中应用上一丁点,那么图书给你所带来的价值就远超过了书价。其实总的来说作者认为书不必读完,主要原因是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将书中所学拿来为其所用。
读书方法论:1.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零碎时间完成,不必要求读完,不必要求记住知识点。2.强调自我导向,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3.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我感觉我在读第1章的时候,可能更多的还在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不舍得放下任何一个知识点,所以自己在读的时候就会很慢,有时候会有些小焦虑。
今天又看了四月妈关于第1章的分享,她对于问题一里的没时间没精力的解读让我非常的受到触动,第1点是她把生存与利益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结合在一起,第2点是将没时间没精力区分为真假两种,是真的没时间还是假的,自己不重视,宁愿把时间花在刷剧淘宝上,也不愿花时间去学习看书。这下又被她戳了,前面写到,我觉得自己的生存负债比较大,生存余力不足,可能大部分本能生成力量的时间被我刷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