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兄弟》之前,我已经有两年没有读完过一本完全的长篇小说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几乎每天被一种郁郁不平的情绪所反复折磨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越孤独,就越是嗜书如命,越是读书,就越是离周围的人渐行渐远,几乎完全不能感受到生命中当下的快乐了。
于是在两年间我戒掉了书本了,只看一些短篇的的书作,期间有一次看红楼梦差点看到又停不下来,最终还是被我强制性地半途而废了。
两年来深入集体的生活终于让我有些“人气”了,至少在我看来不再那么像一具行尸走肉了。
如今上了大学,在适应深入人群生活的同时我又开始对这种心灵上的群居生活深恶痛绝了。于是便想重新拾起看书的习惯。
看书,当然其精髓在于看长篇小说。然而一个习惯丢弃容易,重新拾起却不是那么轻易的事情。我试着看了很多本长篇小说,竟然发现很难看得进去,竟然有一种味如嚼蜡的感觉。
于是在寻求一本能让我重新拾起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我无可避免地想起了余华。
他的书作有深度,但是也有趣,读起来字里行间有一种隐秘而疯狂的快乐,这种感觉我在他前面的很多本书中就领教过了。
果然余华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深夜独自亮着灯像吸食海洛因一样沉醉在书本中的快乐,又在《兄弟》中被我重新找回来了。
正文
读完兄弟,印象最深的是李光头跟宋钢说的那句“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我想,如果《兄弟》这本书里李光头跟宋钢没有那么深厚的兄弟情谊,或者是最后反目成仇了,这本书将索然无味。
虽然说文学在于矛盾,但在我而言李光头和宋钢兄弟情谊的重要之处不在于产生矛盾,而在于其它我认为通过这本书可以表达出来的更重要的价值观。
李光头和宋钢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其实从我们对于人的良好品质的传统印象的角度看,宋钢是一个在品行上远高于李光头的人,他诚实、正直、老实、而且具有奉献精神;对比之下李光头行为放荡、不尊重女性而且在很多地方上很有些自私,他在年少时就在厕所偷看女人的屁股,长大后为了得到林红,在明知宋钢和林红两情相悦的情况下还用和宋钢的兄弟情谊的来要挟宋钢放弃林红。
如果这是儿童教本,按照“善恶有报”的定律,宋钢应该要获得比李光头更好的生活。但故事发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间,在那40年间,全中国飞速地改头换面,换旧迎新。金钱至上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伦理道德变得模糊不清,世界已经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被抛之脑后,新世界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旧的道德体系已经不适用了,新的道德体系却还没建立起来,人们普遍处于一种迷惘而没有归属感的心理状态当中。
高尚的宋钢成了刘镇最贫穷的人,而流氓的、野蛮的李光头成为了整个刘镇的GDP。兄弟两人处于社会的两极。
李光头固然在道德上有许多瑕疵,但他有借有还,倒卖破烂赚到的第一笔收入就用来还钱,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他也敢闯敢拼,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以后又一次次东山再起,不满足于现状,放弃了安逸的福利厂厂长工作寻求更大的机遇,最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成为了刘镇的巨富;他也从不画地为牢,无论是从用人来看还是从他发展自己的事业寻求商业伙伴和社会关注来看,他从不拘泥,那种“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决策和行事,使他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千上万人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反观宋钢,固然无私端方,但也思想保守,守住自己在工厂的铁饭碗不肯放手、最终错过了和李光头一同致富的良机;妄自菲薄,因为别人的否定轻易看轻自己,最终放弃文学梦想;没有主见,被周游骗得去隆胸,最终变成那样一幅可怜样子。
兄弟两人截然不同的遭遇,究其原因,不在性格品行,又或者是才华的高低。两人的不同结局,几乎是两种不同的人在当时那个金钱至上发展至上时代的必然结果。
设想,如果这兄弟两人不处在那样的时代,而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那结局又会是截然不同的吧。
宋钢保守自持,谨言慎行,不轻易与人争执,且端正方刚,对文科类学科上小有造诣;而李光头行为放荡,高调夸张,且个人作风“不正”。宋钢如果是生在古代的官宦家庭,至少也可以是文官清流、无灾无难。而李光头呢,纵然是生在宰辅世家,别人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他淹死。
我如此进行对比,无非是想说,人的品性爱好,本身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有时个人财富积累上的不同大部分取决的时代的差异,而非人的高低。
人生而是平等的,纵使李光头最后成为了巨富,而宋钢成为了整个刘镇最贫穷的人,他们兄弟二人仍然是平等的。
小说里有太多兄弟二人一人发达以后兄弟反目成仇的戏码了,我觉得为那些由时代发展趋势而随之而来的个人造化的高低而抛弃珍贵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最不值当的事情,还好《兄弟》里并没有那样,李光头和宋钢之间深厚的情谊,我认为是解救李光头后来不被巨大的财富所吞灭人性的绳索,也是宋钢在一个不属于他闪光的时代不被社会边缘化的解药。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天翻地覆慨而慷”都不变的兄弟情谊,那么这两个人,就都变成了典型的、被社会、被时代所完全淹没的悲剧人物了。
回看今日,当今时代,依据财富多少而判断人之高低的事情还少吗?人被无形之中划为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