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学宫有龙门石刻

       济南府学文庙有龙门石刻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1068—1077)年间,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到了清代,也多次对文庙进行修整。主要建筑有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等。文庙的格局从南到北,依次为南门、中规中矩亭、棂星门、大小泮池、屏门、戟门(俗称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廊庑、明伦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南门内侧的两个分列东西的“中规中矩亭”,造型一方―圆,寓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府学文庙北到明湖路,西至贡院墙根街,南至南门,东至曲水亭街。解放后,大成殿曾被辟为礼堂,后来府学文庙成为大明湖路小学校舍。1992年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始进行大修,残存的古建筑被修复,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复建,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部分。(摘自《济南府学文庙》并整理)

        济南府学文庙南门内有龙门二字刻石,与平原龙门石刻字迹一样。清代《济南府志》记有龙门二字的来历,全文如下:

        按:此碑正书在鞭子巷庙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龙门石刻。

        龙门,二大字,字径三尺二分。

        龙门字,在岷峨奥区中,刻于悬崖峭壁之上。山阴金公守,兖郡勒于学宫,余曾摄郡,博搨(tà,同“拓”)数本,今迁济南,因与虚斋张公同立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公诸同好云。

        雍正七年岁次己酉夏清和月上浣之吉,沂水李大受记。

                      王玉杰  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