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二·十】
张麟圃计偕入都,与某同寓。梦至大海,四望皆五色牡丹,鸾麟翔跃;有女郎容貌绝世,袖中出碧玉版,如桐圭,曰:“此‘女娲笺’也,求郎题诗。”张题一绝。女曰:“郎诗固佳,未慊妾意。须倩某郎为之。”所云某者,即其同寓友也。次早起行,述所梦相同。是科张竟落第,而某捷南宫矣。某所题仅记二句云:“泪花逗雨鲛珠死,画屏几叠扶桑紫。”
张逢尧,字天民,一字宝南,号麟圃、瑶圃。直隶沧州南皮人。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授浙江兰溪知县,历官杭州海防通判、浙江盐驿道、云南按察使、江西、四川、贵州布政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因贵州巡抚贪腐隐匿不举被革职,发往军台效力,后复职,官山东巡抚。据载,死后葬南皮县三里庄村。有《鹤汀草堂诗稿》、《鹤沙集》。
计偕,音jì xié,释义:计:计吏。偕:一同,偕同。汉朝时被征召的士人皆与计吏相谐同上京师,故称为“计偕”。后世举人入京会试,也被称为“计偕”。计吏,指古代州郡掌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
桐圭,亦作“桐珪”。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了玉圭形状,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史称“桐叶封弟”。后以“桐珪”指帝王封拜的符信。圭,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其名称、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
倩,汉字多音字。1、读qiàn。《说文》:“倩,人美字。从人,青声。”男子美称用字。引申指美好。《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2、读qìng,《方言》卷十二:“倩,借也”,指借、借助。请人做某事。
南宫,此处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宋史·欧阳修》:“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明·叶宪祖《碧莲绣符》第一折:“去年乡闱领解,南宫未利。”
鲛珠,神话传说中鲛人泪珠所化的珍珠。出自《博物志》卷二《异人》:“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后比喻泪珠。清·刘大櫆《山中与诸昆及王设参谢师其夜酌》诗:“日落沉鲛珠,月升荐和璧。”宋朝刘辰翁《宝鼎现·丁酉元夕》词:“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亦比喻雨珠、水珠。清·陈维崧《石州慢·题家别驾亦人孝感册并感旧游》词:“讵知别后,使君风木衔凄,书来双袖鲛珠惹。”
【闲言碎语】
张麟圃,生卒年不详,百度上也没有专门条目的记载。经过在网络上仔细查找,还是可以基本上复原其生平大概。张逢尧,字天民,一字宝南,号麟圃、瑶圃。直隶沧州府南皮县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还是踏上了仕途。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授予浙江兰溪县知县。因为政绩显著,屡有升迁。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江西布政使调四川布政使,两年后,又调贵州布政使。不过,在乾隆三十五年时,张逢尧因为贵州巡抚良卿预支养廉银未加阻止,且自己也有预支行为,被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清实录·卷八百五十一》)。后来,何时复职并任山东巡抚,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过去,科举是否成功,基本决定了读书人一生的命运。因此,对于自己与科举有关的事情,读书人总是十分在意。作为高官,不是进士出身,在官场上总觉得说话不硬气。1874年,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向光绪皇帝打报告,要求辞去一切本兼各职,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这就好比西北局书记兼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北前线总指挥突然要辞职参加高考一样,让朝廷大吃一惊。左宗棠为啥有如此举动?就是因为他的科举成绩只是个举人,不是进士。没有进士功名,就不算文人,官做得再大,死后的谥号里也不得有“文”字,这在重文轻武的古代社会是极大的遗憾。慈禧太后接到奏折,苦笑不得,便下旨“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检讨,并升为东阁大学士。”张逢尧没有左宗棠那样的功劳,也不敢有这样的举动,自然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进士的功名。张逢尧给同僚们说,自己没有考试进士,不是才学不好,乃是天意,有怪梦为证,也算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脸面上也抹了点遮羞的色彩。
张逢尧对自己在赴京赶考途中所梦的怪事,日后记忆犹新,一点也不奇怪。毕竟这是在事关自己前途的科举考试前发生的,就好像我们现在对自己当年高考的场地、天气、考场见闻、同学趣事等牢记在心是一样的。据说,现在有些考生家长还要穿上高开衩的旗袍送孩子参加考试,寓意“旗开得胜”,讨个口彩,图个吉利,也不为过。而在古代,还有不少考生占卜问卦,请神灵给予指点。
清中期古文家、诗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kuí),才华横溢,名动天下。但是,科举之路绝对不顺,不但不是进士,连正榜举人都没有考上。雍正四年(1726年),刘大櫆参加丙午科乡试。下场之后,刘大櫆扶乩问前程。扶乩,中国传统占卜方法的一种,又叫“笔仙”,大约是神明附身某人(鸾生)身上,于沙盘留下神秘字迹(符号),以此传达出神明的旨意。刘大櫆扶乩的结果,是“神明”留下的四个字:“壬子两榜”。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刘大櫆看后完全懵了。古代的科举时间,完全是固定的:乡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会试时间为乡试的次年,逢丑、未、辰、戌年举行。如果“丙午科”乡试中榜,刘大櫆应该参加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会试。壬子年,并不是会试之年,“壬子两榜”是个啥意思? 丙午科乡试,刘大櫆落榜了。三年之后,刘大櫆参加了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乡试。这一科,刘大櫆中了个“副榜”。又过了三年,刘大櫆参加了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乡试。这一科,刘大櫆依然中了个“副榜”。此时此刻,刘大櫆终于明白:原来,神明示意的“壬子两榜”,是指自己会参加“壬子科”乡试,还会两中副榜!刘大櫆心中这个痛啊!早知如此结果,何必苦苦追求。好在刘大櫆一边在科举之路上拼搏,一边在诗文创作上努力,“能包括古人异体,熔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姚鼐语)。”终成大家。从刘大櫆的故事来看,假如高考前真能预知结果,不如按照结果重新规划人生。当然,我这是随口一说,信不信?做不做?还是高考生自己及其家长决定哦。毕竟,人不走到生命尽头是不会认命的。
张逢尧虽科举不顺,但仕途不错,诗也很好。选录两首,以供欣赏。
《感怀》:
秋老霜飞夜奈何,乌衣旧燕痛无多。武陵花识秦渔父,曲水觞迷晋永和。声断蟪蛄窥上古,阵空蝼蚁闭南柯。昨宵宴罢麻姑酒,遥听蓬莱起棹歌。
《海门杂兴》:
暖爱梨花冷爱梅,小篮拾得翠云堆。须知方丈山中蝶,尽是轩辕劫后灰。飘渺仙乡新雁句,清凉天语故人杯。昨宵曾作沧桑梦,多少啼莺唤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