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问题:“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下面有一个高赞回答:“不再什么事都写在脸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自己的心里燃成一团团的火,而路过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烟!”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人不轻喜怒,物不重爱憎。”
真正成熟的人,喜怒爱憎都不会太过流于表面。
深埋于心,或许才是最佳方式。
有句话说:“你发自己的光就好了,但不要灭了别人的灯。”
你的光如果足够明亮,即使不说,别人也能看得到。如果你非要到处招摇,只会拉低了自己的层次,也消耗了别人的好感。
真正有内涵的人,遇事藏于心,不会急于宣告全世界;而越浅薄的人,才越是喜欢什么事都拿出来显摆。
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快乐无须炫耀,幸福无须张扬。
喜而不语,才是人生至境。
在网上看过一个特别有感触的故事。
有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枯井里,主人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放弃救这头驴。驴抬头看看井口,深知自己爬出来的可能性不大,一边抱怨主人的无情,一边又悲伤地打算自生自灭。更让它绝望的是,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每天还有人往它身上倒垃圾。直到后来,驴突然开了窍:再多的抱怨也无济于事,垃圾也不会自动消失,可越来越多的垃圾,却可以成为扶梯,助力自己爬出枯井。想到这一点后,驴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把每天的垃圾都踩在脚下,一步一步往上爬。终于,驴成功地爬出了枯井,抖落身上的灰尘,头也不回地往前走了。
人在尘世间行走,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在所难免,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最懂。不必一难过就向人倾诉,一不开心就向人抱怨,即使别人有时间听,也未必能真正懂你的痛。毕竟,悲欢并不相通,很多苦,很多难,适合自我消解。
就如那段话说的:“没有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也没有人在乎你辗转反侧熬过几个秋。外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
人这一生,本来就是来去孤独,与其四处喊疼,不如把苦难踩在脚下,学会自渡。
安慰从来捉襟见肘,当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也学会了苦而不言。
《庄子》里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乘船过河,对面迎来了一只船,眼看就要撞过来。情急之下,他向对面的船大声喊去,然而船上却一点动静也没有,于是他开始破口大骂。可等到两只船撞上时,他才发现那是一只空船。那一刻,原本怒火中烧的他,火气一下子熄灭了。
愤怒是人的本能,但怒而不发却是一种修行。
“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看就惯了。”
没必要因为别人,让自己变得咄咄逼人,面目可憎。
很赞同一段话:“人在愤怒的那一瞬间,智商几乎等于0,杀伤力却接近100。”
可见,人在愤怒的时候,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都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伤害,冷静三秒钟再开口,伤害也许会降低很多。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让人愤怒的事情。
弱者,愤怒吞噬了理智,所思所想皆受限制;智者,理智战胜了愤怒,所作所为尽显智慧。
小孩子生气时才一哭二闹,愤怒时才暴躁发火;而成熟的大人,不会随便发泄自己的不满。因为他们懂得,怒而不发,不仅是放过别人,同时也是放过自己。
莎士比亚曾说:“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悲伤是人的一种正常情绪,只是过度悲伤,伤心又伤身。反而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时,才不会夸大悲伤对自己的伤害。
悲伤要适度,情感有节制,凡事过犹不及。
哀而不伤,才是对彼此最大的成全。
村上春树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小时候,喜怒哀乐都在脸上写着,一颦一笑,一言一泪都是意味深长的故事。人越长大,越懂得不露声色才是成熟人的境界,故事从不在脸上写,而是写进了心里。
喜而不语,是一种体贴;
苦而不言,是一种坚韧;
怒而不发,是一种境界;
哀而不伤,是一种成全。
真正成熟的人,喜怒不形于色。
愿你,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