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4号到10月6号,持续了3个月的「中国新说唱」落下帷幕。在6号长沙YOLO现场,两届冠军同台。
我记得爱奇艺还没有取消播放量显示的时候,「中国新说唱」每一期不到2亿的播放量远远不如每一期都超过2亿的「中国有嘻哈」,观众都说,「新说唱」不如「有嘻哈」好看。但是,最近总制片人陈伟在接受「传媒内参」的采访时说道「从数据表现来说,《中国新说唱》在各方面都表现地更好。」
别再说「新说唱」不如「有嘻哈」好看了。从90到95分比0到90分要难得多。即使我们看到剧透知道结果,即使我们疯狂吐槽赛制和点评,即使我们嘴上喊着不real太peace,每一期我们好像还是会点开看看,听听歌,当做我们酒足饭饱之后的娱乐谈资。
(一)嘻哈音乐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如果说「有嘻哈」只是着重于地上和地下的冲突和矛盾,「新说唱」显然不再有地上地下之分,充满peace&love。
一万多人报名,律师JD,全职妈妈呆宝静,学霸多雷等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的rapper都出现在正赛60s的现场;地下的「野孩子」王齐铭可以和Idol周汤豪在一个战队,地下的功夫胖可以和流行「蕾哈娜」刘柏辛在一个战队,这在去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旋律说唱、trap、old school、流行……各种曲风应有;讲故事的、说江湖的、玩flow玩break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在「新说唱」的赛场,我看到了嘻哈音乐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它在告诉我们:说唱音乐是具有强大包容性的音乐,说唱歌手是遍地开花星火燎原,不管你是谁,唱什么曲风,你都可以了解说唱,创造说唱。这样的定位,让观众对说唱的粘性更高,因为你总能在这档节目琳琅满目的菜色里找到你最喜欢吃的菜。
(二)对说唱音乐更深层的讨论
要说13期中,最有争议的一场,就是6进4。这一场淘汰的王以太和艾热,留下了当期个人单曲中传唱度最高的歌,不管是「时间是金」「童言无忌」还是「小人物」「乌云中」。节目播出之后,那四位评委在镜头面前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次投票都成了众矢之的,被观众喷的体无完肤。不管是从当时观众的听感,还是歌曲在平台上的播放量,都与评委所说所选恰恰相反。于是,微博、知乎展开了一场持续好几天的关于「什么是好听的说唱音乐」的争论。包括之后的4进3,观众质疑为什么邀请4位流行歌手帮唱,又展开了一场关于「说唱音乐到底是什么」的争论。
其实,在这些争论背后,其实是观众对说唱音乐的进一步了解,这是好事。我们慢慢的,学会从被动接受rapper们给我们传递的,脏辫battlebeef,我们惊讶,我们震撼,到主动思考审视hiphop,是流行还是深度,是真实还是从众,我们独立,我们争论。说唱,在中国越发强大,门槛越发提高,审美越发独立。虽然大家表达的离rapper们所希望的还差之甚远,虽然争论有可能引发一场上升到个人的闹剧,但是总归,是进步的,这比没有人听没有人讨论,总要好得多。
(三)嘻哈周边产业的发展
两届说唱节目,带火了许多rapper,也带火了这个产业。rapper们用尽全力,在音乐圈撕开一道说唱的口子,使其成为一个产业。
2018YOLO长沙站,上万人为出场的rapper尖叫呐喊。已经举办3年的YOLO,从最初的几百人,到2017年突然爆火,到今年「新说唱」「有嘻哈」的参赛选手齐聚一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如果不是这两档节目,何来的如此盛况?!
「中国有嘻哈」的冠军GAI也跨界主演了网络电影「爆裂说唱」,虽说质量肯定不如院线电影,但是借着「新说唱」的东风,也过了一把演员瘾。GAI哥演的还挺好。
rapper们也接了许多广告歌。其中ICE好像参与最多。我不知道这些歌曲是不是真的带动了品牌的发展,又带动了多少,但至少我看到派克特编曲,ICE王以太作词作曲的「铁血战士」,我会点进去听听。我想现在,听众对广告歌也没有那么排斥,反正好听就行。
嘻哈音乐才是个刚出生的孩子,需要这样的融合和创新,需要源源不断地保持「存在感」,两年的说唱节目,的确是时事造英雄,也造出了这样一个产业。我觉得对于嘻哈音乐的发现来说,没毛病。
所以说,别再说「新说唱」不如「有嘻哈」好看了。好看不好看,爱奇艺都打算「明年再见」。也许明年的这个时候,又会有一批说唱歌手走到台前,推动嘻哈音乐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