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息:戴建业,陶渊明,存在论
最近看了戴老师的课,有很多感想。最近应该会写一些。
另外也在看戴老师的书,然后把文章的脉络写一写,分享给更多的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陶渊明。哈哈
壹 陶渊明的诗文地位
- 苏轼认为他在诗史上的地位“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
- 王国维也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
- 现代朱光潜仍然认为:“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贰 哪些因素使陶渊明成为一个大诗人
一 几把尺子
1.政治学和社会学
- 孔子的忠孝尺子,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
2.有的则从审美价值的角度立论
- 或称道他那质而实绮、枯而实腴的诗风
- 激赏他所创造的那种和谐静穆的诗境
- 沉醉于他诗文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淳厚的艺术魅力
3.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入手,根据诗品决定于人品的古训
- 反复称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
- 赞美他将权贵馈赠的“粱肉”“麾而去之”的骨气,
- 肯定他宁可躬耕自资也不一傍权贵之门的人格。
二 各路前辈的探究
1.史学家
他辞官彭泽躬耕南山,
- 也被说成是“不食周粟”之义,
- 明其“出处之分”,
- “全其后凋之节”
- “动引忠诚悃款以实之”
2.封建社会
- 拼命把陶渊明打扮成司马王朝的忠臣
3.新时代
- 论陶者又竭力把陶渊明说成是人民的肖子,总是在陶集中去寻找同情人民苦难和反对权贵压迫的诗歌或诗句
三 作者的疑问
1.前人的说法与陶渊明的诗集不合
2.时间不合
3.人民性上
- 他现存的诗文很少正面抒写对人民的同情,也很少正面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与黑暗
- 在这方面他不仅远比不上后来的杜甫、白居易,
4.政治上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人因此转脸便糟蹋陶渊明,把其人其诗说得不值一文大钱
- 从政治的角度臧否诗人的研究方式隐含的逻辑前提是:诗人自身及其创作毫无价值可言,其地位和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与另一实体的关系。
四 作者的见解
1. 作者对陶渊明的理解
- 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生命体验的重心
- 他所关注的是个体存在的终极意义,
- 他所探寻的是存在的本体和理想的人格,
- 他所求的是生命的自在洒落,
- 他只是力图在“淳风日尽”(《扇上画赞》)的世道守护人的真性
2. 真实的陶渊明
陶渊明显然不是一个政治诗人或社会诗人
- 他所关注的是个体存在的终极意义,而不是某朝某姓的兴衰;
- 他所探寻的是存在的本体和理想的人格,而不是政治倾轧和改朝换代的是非;
- 他所求的是生命的自在洒落,而不是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春风得意
- 虽然他具有深厚广博的同情心,但并没有“大庇天下寒士”那种社会抱负,他只是力图在“淳风日尽”(《扇上画赞》)的世道守护人的真性
叁 对陶诗的思考
他为什么要选择那条饱受饥寒之苦的人生道路?
为什么不“安食公田数顷”而去“种豆南山”?
为什么要“复得返自然”?
为什么其诗能削尽浮华而独呈本色?
为什么其诗风那般“和谐静穆”?
肆 本书的中心主题
一 左右陶渊明人生抉择、决定他人生态度、影响他诗文创作的深层动因
- 是诗人对生命的深度体验,
- 对人生目的与价值的深微透悟,
- 也正是这种体验和透悟使他给散文式的日常生活带来诗性,把晦暗的人生引入澄明
二 陶渊明是“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 是魏晋人格理想的实现和完成,他以自己的生命境界展示了魏晋玄学主题的深度,
- 但他又不像许多魏晋名士那样因没有生活信念而放纵感性,因人生的迷茫而挥霍人生,因不知道要干什么便什么都干。
- 他在饥寒之忧、陇亩之勤、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功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他解脱了一切功利、成败、贫富、穷通乃至生死的束缚,
- 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
- 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神释》)。
- 他这种博大的生命境界孕育于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
- 并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
- 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中只有他才达到了一种人生的化境——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
- 他的诗文便是这种生命境界的完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