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篇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之一

提起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是:清政府的腐败、军官的不抵抗政策。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一.清政府在当时的所作所为

道光帝并不是没有一点行动,相反,他焦虑万分。面对这样的一场战争,他也是非常重视。

并不是外界所骂的软弱无能,很多事情上,他的态度是相当强硬的。

他错就错在看问题的视角,自视为“天朝大皇帝”,这样的思想引起了很多抉择上的问题。刚开始对所有的匪夷主张“剿”,后来又转向“抚”,再后来又主张“剿”,做决定是十分轻率的。

从很多谕旨和朱批来看,他似乎并不是很注意英方提出条件的具体内容,而是震怒与英方提出条件的行动本身。“情词恭顺”催生主“抚”,“桀骜不驯”促成主 “剿”。

君主的好恶,酿成一波三折。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官兵的奋勇抵抗

1834年律劳卑来华,命英舰2艘闯进虎门要塞,一直进抵黄埔,威逼广州。虎门清军曾尽全力对之开火,但仅击毙英方2人,伤7人,英舰也仅受到一些轻伤;但己方的损失却相当惨重。道光帝闻讯大怒,罢免广东水师提督李增阶,调关天培继任之,命其一洗旧习。

关建培当时考察了虎门的地理形势,提出了三重门户的防御设想:

一.沙角、大角两炮台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交叉火力,故改为信炮台。一旦有敌舰内驶,两处即发信号,通知上游各炮台守军准备迎敌。此即第一重门户。

二.上横档岛一带地理形势占利,为重点防御区域。他改建南山炮台,更名为威远炮台安炮40位,加固镇远炮台40位,企图以威远镇远横挡三炮台,共120位火炮横挡东水道。以永安、巩固两炮台,共60位火炮,横挡西水道。此即第二重门户。

三.加固大虎山岛东南侧的32位大虎炮台。此即第三重门户。

除此之外,在上横挡道的西侧架起两道排链,以迟滞敌舰内驶速度,这样正好给清军炮台留以轰击的时间。

这是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实质是层层堵截,防止敌舰过虎门,直逼广州。

然而真正的战役开始,英军除了直接攻击清军的炮台,而且在快艇的配合下,运载步兵绕到炮台的背面,击打他们无防御的腹部。这种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战术体现出来的是近代的军事学术,特别是其登陆部队,抢占制高点,辅以野战炮兵,次第攻击军营而上小炮台,对主炮台连续作战,各个击破,其攻击路线流畅有序,在军事史上实属上乘之作。

在关天培的设计中,沙角本属信炮台,敌舰若不内驶便毫无意义。

这次战役,清军进行了充分的战斗准备,而且在战斗中也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非凡的牺牲精神,清军共战死277人,重伤5人受伤462人,如此巨大的损伤,能避免不了毁灭性的失败,换来的是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

战争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丝毫也不照顾正义的一方。

关于关天培此前设计的战法,本是层层阻截敌人的,特别是从东水道强冲过者,实际上已无战术可言。

尽管他在战前构筑沙袋炮台,添防兵勇,但这些临时设施在实战中几乎无用。

关田培在这次战役中英勇的牺牲了人们,由此称颂他精忠报国。后人一味的赞美,一激励人们效仿他,义无反顾的以身殉国。但我们不免看出,后人仍在重复着他的错误。

从以上这些不务枯燥的军事学术上的检讨中,不免得出结论,虎门战败与其善当家无色换作清朝中的任何一个人来主持,也改变不了战败的命运,这是因为战败的原因几乎是军事的,是由双方的军事力量的强弱,技战术水水准的高低来决定的。

可是道光帝却不这么看,他没有亲眼目睹英军的武力,总认为在军事上有几分把握。他担心的不是清军武力的弱小,而是主帅琦善的怯懦,因而将琦善种种清军不敌英军的直言,当作其怯懦的表症没有听进去。

他并没有看清实际,随下令将琦善锁拿送京审判。

问题的实质,又似乎转化到主帅的道德品质层面去了。虎门之战军事教训的总结由此被搁置下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