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不同品质,良莠不齐,识人为我们日常交友以及生活工作中用人之基础。在我们人生中,除了父母子女不可择,知己好友以及终身伴侣都需审慎选择;在工作上,常要选择工作伙伴,若是作为领导,还需知人善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不知要相遇多少人,复杂交错的人生轨迹不知有多少是由我们身边的人决定的。只有深刻识人才能帮助我们找到真正志趣相投的知交好友,并且使我们尽量远离能量与气场不合的人。
然而识人何其不易,有人因为交友不慎误入歧途,也有人走入婚姻才发觉自己所选非人,甚至有人终其一生都作为一座孤岛在漂流只因没有发现频率相同的另一个岛屿。
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若不知其心,如何能算真“知人”,可是要如何知其心呢?鬼谷子给我们的一个答案是这样的——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意志。
也就是说,要想懂得一个人的本质,还是得从他的行为和言谈出发。然而这其中有一定技巧,并不能别人说什么、表现什么,就相信什么,须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一点我认为和个体心理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个体心理学认为,对待心理咨询的病人,不能只对付表征,那样就是治标不治本了。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其本心,或者说个人“超越目标”来启发的。要想解决此人问题,就需要通过分析其行为,研究这种行为出现的本意是什么,从而进一步了解其本意由何而来,再进行梳理。
回到捭阖其二,我认为其所述的识人之术,也是这个意思,不过个人心理学侧重发现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而鬼谷子更侧重于识人之志。
在与人交谈中可略微反驳他人观点,然后“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观察他的反应,从而探究其真实水平和观点。对方是有理有据地反驳,还是老羞成怒地拂袖而去,抑或是避重就轻地转移话题。当然,最后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对方内心半桶水无以为继,也有可能是对方觉得不可与无知者语。与人交谈时,自己是要毫无保留地畅所欲言,还是更应该封锁自己的真实想法?还要记住,当我们在这么想的时候,对方也许也在这么想。这大概又可以和博弈论结合起来了。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人有异同,再正常不过都事情。我们常说求同存异,这是必有的处世之道。求同,才能志趣相投,彼此之间产生共鸣;存异,是以保持开放的思想态度,不至于固步自封。然而求同存异之间,不可忘记自己本心。如鬼谷子所说,在于“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古人认为,“志”乃一个人立世之根本,“矢志不移”就好比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我们识人之志,其目的是知人、交人、用人,但是切莫忘记最重要的在于识人先识己,这样才能“先从其志”,莫失莫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