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产生幸福和健康等感受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理念足以证明,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会获得积极的效果。
什么是安慰剂和反安慰剂
最早提出安慰剂效应的是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他曾在“二战”时担任战场麻醉师,在战场上负责治疗受伤士兵。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的战斗中,药品储备不足,当所有的止痛药用完之后,大家看着痛苦嚎叫的士兵无计可施。突发灵感的Beecher,让护士把生理盐水以吗啡的名义注射给伤员。结果,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大约有40%的人认同了生理盐水做为吗啡的效用。对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Beecher战后回到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1955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强力的安慰剂),描述了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含义为“我愿意”,理解为“我将受到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心理-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安慰剂效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现在医学界仍然在研究之中,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所有医生都知道,安慰剂效应的确存在,而且效果强大。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通过的药品,必须要在进行大样本双盲测试。
安慰剂能产生健康、积极的结果,而反安慰剂则正相反,会导致不健康、消极的结果。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性质与安慰剂效应完全相反,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相信自己生病了,自己便真的会生病;相信药物会产生有害的副作用,有害的副作用便会产生。科学家进行过临床试验,他们让患者服下完全没有任何药效的假药,并告之该药有很严重的有害副作用,结果大约1/4的患者真的体验到了有害的副作用,如疲劳、抑郁症和性功能障碍。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心理现象显然会真正地影响人的大脑。
在前面关于压力的文章《压力与幸福》
里我讨论过,压力会对人产生伤害,但是只会对那些认为压力会伤害人的有伤害,而把压力当成挑战的人会从压力中成长。
安慰剂和反安慰剂都可以被当作不含有效成份的无害药片,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患者相信了权威提供的什么样的建议。
安慰剂效应已经不止停留在药品方面,已经有大量的证明,在手术、心理辅导等方面。
万维钢在精英日课中的有一次提到了手术方面的安慰剂效应:
所谓手术的安慰剂就不是吃药了,而是“假手术”,英文有个专有名词叫“sham surgery”。
有很多人长期感到膝盖疼,有一个专门治疗这种病的手术叫“关节镜膝盖手术”,美国每年要做大约70万例(2010年全年做了692,000例)。这个手术的理论是说人之所以膝盖疼,是因为他的半月板有退行性的磨损。手术要打开膝盖,对半月板进行修复。这个原理直截了当,而且手术后病人的确感到不疼了,所以应该没问题吧?这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医生们都是这么做。
但新的研究说,你做个假手术,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这个研究是这样的。招募一些病人,事先告诉他们会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做真手术,一组做假手术,而病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个组。假手术和真手术的过程几乎是一样的:手术前几天病人要节食,手术时好几位医生护士联合行动,手术部位要被消毒,病人被全身麻醉,如果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意外醒过来,他还能看到电视屏幕上显示自己的膝盖已经被打开了,正在做手术 —— 只不过那是录像而已。真实情况是,假手术中医生也会切开病人的皮肤,留下一个伤口,然后也按照手术流程抱扎好 —— 但是并没有做什么关节镜膝盖手术!
结果是,真手术和假手术的病人都表示手术很有效果。医生告诉安慰剂组的病人你其实被做了一个假手术,病人的反应往往是目瞪口呆。
2014年一个综合研究比较了53项实验研究,涉及到的手术包括哮喘、肥胖症、帕金森症、胃酸反流、后背痛等等不同类型的手术,结果是对于其中一半的手术,假手术和真手术的疗效完全相同。而对占总数74%的手术,假手术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别的研究则显示,像治疗膝盖痛关节镜膝盖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椎体成形术(也叫椎间盘电热疗法),这些常见的矫形外科手术,效果都不比假手术更好。
所以现在有医学家说,手术的安慰剂效应不但不比吃药的安慰剂效应弱,反而更强。假手术做得越是郑重其事、手术开刀对身体的损伤越深,安慰剂效应就越强。
安慰剂和反安慰剂效应表明,人的思维是个神奇的东西,可以向好的或不好的方向随意操控。
《通住财富自由之路》前言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你要笃定地相信你能变成更好的你!120%的相信,即便给人打击掉20%,还要100%相信!
积极主动的作用有点像自证预言,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被认为是自我应验预言成真的主要原因。
其实当你得出这结论之后,其实不只将思想自己的影响停留在身体层面,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那么什么是积极主动,如何做到积极主动呢?
积极主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讲到了“积极主动”的概念,作为7个习惯中的首位习惯,积极即采取主动行为,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人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便 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习惯性防卫,也就是在遇到任何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外部触发时,比如说:别人骂了自己一句、遇到别人的不同意见……等等,会不自觉地抵触和防御。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如果人类不防卫的话,在进化的路上,很容易被狮子老虎给吃掉。更常见的情况是:当自己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时,特别容易产生习惯性防卫,稍微有一点点挫折就想退回来。对于成长者来说,进化史上让自己活下去的那些武器,现在却成为限制自己的障碍了,这就是习惯性防卫。
高效能人士能够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拥有选择权。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与积极主动相对的是消极被动,类似与固定型心智的人,认为无力改变。这样的人很容易被自然天气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而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如果认定了工作第一,那么即使天气再坏,敬业精神依旧不改。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我守护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就是一个在逆境中追求个人自由进而激励他人的很好的例子,他相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有选择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的自由。
那么做为聪明的你来说,如何积极利用生活中一切安慰剂效应,保持乐观状态?有什么好做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