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高老师关于“手心里的光”读写绘的分享,也感谢自己上学期记录的九篇读写绘文章。那里记录了北极星班读写绘的“历史档案”,也记下了自己的已知、尝试,也反映了在很多方面的未知。
现把所增加的见识记录于此,至于是否真正能融入自身的思维框架,变成自己可用的工具,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孩子的反馈。
一、关于写绘作品评价
画即孩子
写绘作品像一张X光片,照出了孩子的心理图景。但是我们不是医生,当场点明你“吃点什么,半个疗程后来复查”,或者提醒:自己多注意调整;我们当的是老师,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尊重所有学生的作品,在班级里要呈现展示就全部呈现。到底看到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他自己会根据“向往”去学习。比如他说出“哇,他这个很棒”,自然就去往上靠近了。因为人总是对靠近自己能欣赏到的卓越。
不做主观评价的另一原因是,写绘作品背后有很多老师看不到的东西。一幅画背后也许有一个故事,只是没有讲给你听。他也许属于身体或运动倾向的孩子,不善于在此阶段用写绘语言表达自己。。所以,我只负责挂出来,负责把你的作品发给他看看,负责说:这里有全班的写绘,你们拿去看看。
需要提出的是,这和程序化的训练要区分开,书写、良好的习惯,是需要老师给予训练和引导的,此处的示范或者榜样是给孩子们一个朝向。
二、关于写绘内容
只有丰富的生活、阅读的浸润、实践的积累,孩子才有情感去表达,去发掘。
上学期,我在班里做的更多的是读绘本后的写绘,这学期已进行了近一月的儿歌写绘,生活写绘仅局限在一些大的节日上。还可以尝试类似于手账的每日生活写绘,每天一记。
阅读的鼓励和引导需要在教室持续进行
“老师,我还挺喜欢妹妹去的那个讲绘本的地方,那里一次讲4个故事。我们一次才讲一个。”
我检讨:在教室讲绘本的时间还是少了。(此处不要找任何借口)
游戏是丰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在读《夏山学校》,里面“游戏至上”的一则观点和论证对我很有启发。
为啥小孩和小猫爱玩?因为活力的缘故。
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指有组织的集体游戏,而是幻想方面的游戏。不须技巧,无须竞争,也用不着合作。男生和女生又有所区别。男孩子天生爱耍枪弄棍、扮演强盗。女孩子爱玩洋娃娃,大点的女孩喜欢和人接触。
一年级刚入学时,北极星们在后花园爱玩“老鼠偷油”,有模有样。男生女生一起玩。现在有了其他形式的游戏。几个男生作为主角演“西游记”,唐僧“骑着”白马,白马还能变成龙。红孩儿独自站在一边,那是在南海修炼。孙悟空把白骨精打倒,白骨精的魂立马跑了。我看着有趣,想试一试牛魔王。红孩儿跪在地上,扶着我的腿说:“父亲,我给你抓来了唐僧。这下你可以长生不老了!”我说:“好孩儿,你真孝顺。抓紧把唐僧拖上来!”旁边那个原来演牛魔王的孩子说:错啦!这里是假牛魔王,孙悟空变的!你应该说"现在我还不想吃肉,再等等。
哈哈,演戏需要有把自己融入他人的能力。
女生自导自演的,一般不是舞刀弄枪的。她们在演“探险日记”“魔法城堡”。做好地图,在操场探险。
松居直《在森林里》孩子被游戏塑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NDEzMTc5NA%3D%3D&idx=1&mid=2654392192&sn=5c0f744ba7eb3df4ba9073f6532b7b03
在其中,老师做点什么呢?
保持对儿童生活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敏感。关注了这些,你总能在孩子那里获取学习的资源,最佳的课程想法。茶话会聊一聊“玩”,写一写“你最喜欢的游戏”,读一读《怎么都快乐》;用废纸给他们提供一些纸张,顺带提示一些设计东西的原则(因为他们要给别人发演出票)。
书里有句话:不让孩子玩个够,对他们的伤害难以估量。我现在能体会到的是:游戏力在培养想象力、自己融入他人的能力、演出带来的自我肯定。
三、关于读写绘反映的精神
孩子天性可以无边无际的创造,简单的精确的东西(成人的限制、标准)会损害孩子生命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最后,他就在那里,等你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了。
这篇《小男孩》放于此作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