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要讲的话题关于沟通,这方面我一直以来都做不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想法,误会对方的意图,容易情绪化,不注意说话技巧。。。总而言之,相当笨拙。
之前读过一本书名叫《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所著,很有收获,日常应用仍然不熟练,刚读完书后的几天内还十分注意刻意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又故态复萌,哎!
这次也是借着这个机会,重温要点,检视自我,重新出发,希望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将这种沟通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运用到实际沟通中。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是通过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从而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最后力求达到共赢的效果的一种沟通方式。——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具体的操作技巧卢森堡博士的书中写得很细很全,我认为核心在于这五点:
1.目的第一原则
沟通,不同于写作或是演讲等表达方式,涉及到的沟通各方互相之间信息交流是实时的,常常有沟通者在这过程中受其他信息所干扰,内心诉求已经转移却不自知。例如,男女之间沟通最终不都回到那句“你爱不爱我”的层面上么?
因此沟通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目的第一原则,关注自身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你是沟通的发起人,最好在发起之前仔细想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这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7种习惯》中提到的“以终为始”。
2.平常心倾听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个人,根据性别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而人们潜意识往往觉得自己是站在理性和道德高地,对自我持有一种良好的觉知,而这恰恰造成了沟通中的种种误会、困扰和障碍。
平常心的第一点就在于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观点存在的合理性。佛教有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世上本没有什么事是恒定不变的,事发定有因,要发作也等听听对方这么说的理由再发作也不迟是不是?
平常心的第二点在于去情绪化。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其中一大原因就在于人类充沛的感情,但这点放在沟通中却是一把双刃剑。所谓恋爱时对方说什么都是对的,离婚时两看两相厌就是这个道理吧。
关于去情绪化的方法,现在有很多种研究,我也正在努力变成一枚“佛系少女”,当然仍然做的不是很好。
3.批判性思维看待对方的观点
认同对方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并不代表认同对方的观点。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具体可参见《学会提问》一书,之前也写过相关读书笔记,这里由于篇幅限制,不再展开,我认为具体要抓住两个核心:
一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在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反应之前,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原原本本地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是不是全盘了解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二是评论对事不对人。不以对当事人的好恶影响事情判断,就事论事,评判的依据仅仅在于对方的观点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4.关注双方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非要争个你死我活的事,更多的却是非零和博弈,并不需要参与某一方牺牲自己的幸福而成全其他方的幸福,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就要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甚至是即使伤害了他人也可能“损人不利己”。
在这种情况下,如《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提到的领一个习惯一样,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实现共赢”上,通过沟通以尽可能地实现双方的感受和需要。
那么如果真的是零和游戏的情况呢?那么我认为该争取的还是要尽力争取,只是尽量将对对方的伤害降到最低点,问问自己“是否还有别的办法?”
5.从自身出发表达感受和需要
表达能力对沟通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也有很多相关书籍可供研读,这里单纯讲非暴力沟通的表达方式。
非暴力沟通认为,首先我们要区分感受和想法,也就是“我感觉”和“我认为”,我认为前者来源于感性感受,后者来源于理性分析。
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也就是在于我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同样的其他人不中听的话,其实只是由于他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并未得到满足。
那么如何表达自身的感受和需要呢,一是不要通过批评方式提出,因为那样容易引发他人的申辩或者反击;二是明确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我希望你能帮助我做这项工作就比“我希望你能关心下我”具体的多;三是要以请求的态度而非命令的态度,要以平常心面对拒绝。
另外,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就是非暴力沟通的运用并不仅仅局限在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上,还可以用来与自我对话,培养对自己的爱,这种爱并不是对自己无限制的包容,更多的是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为人处世、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
通过关注这其中的感受和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找出其中的原因,再问问自己“是不是非得这么做?”“有没有别的原因?”从而向内检视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否我们的执着真的有必要?这种需要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益处?对内做减法,通过对执着和妄念的断舍离,找到真正的人生方向。
“所有的人我关系都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里,事情的是非曲直一清二楚;要看清食物都需要焦点,而这面镜子就是我们的焦点。”——克里希那穆提《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