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读书,虽然都是些闲书,却也在书里读到了很多让我心潮澎湃的故事。那时候也隐隐的知道,大抵有风骨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可是每个朝代都会三三两两的出现一些有风骨的人,于是,便有了一些流传至今的故事。
看过林徽因的诗歌和散文,开始以为她心里只是风花雪夜的缠绵,和心如夏花的委婉。后来看到一本书,书里写着,有一天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若日军攻入四川,大家都没有了退路怎么办?林徽因从容地答到:“我们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是有一条后路的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看到这段话,我对林徽因的敬佩油然而生。
什么是风骨,就是面对屈辱、面对利诱,依旧坚持着自己内心的主张。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强权、不畏生死的顽强的风度与气质。
读书人多是有风骨的,因为他们早就从书中看见过舍身取义的故事,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之所以变得没有了风骨,是因为周边的人群没有了敬仰之心。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风骨就是站在仁义之上的一口气。所谓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就是有一种风骨,让人有了浩气凛然的矜持和自重。
从苏武牧羊到嵇康的广陵散,从陶渊明蔑视功名退守桃花源,到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中国历史上风骨卓然的汉子们不胜枚举。风骨既是气节也是坚持真理的舍命的执着。
上学的时候不喜欢鲁迅,觉得他的文字生涩,表达的过程没有一丝委婉和缠绵,四十岁以后才知道,鲁迅的每一个字都有着浩然的正气,凛然的风骨。
不懂,是因为还没有到懂的时候。如今懂了,再次读起,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把利刃直抵胸口。
我的父亲也是我敬佩的人,他的倔强,起初我一直以为是西北人特有的固执,后来才明白,他身上不服输的秉性,也是一种风骨。
古往今来无论为官为民,都喜欢听颂歌,喜欢被人赞扬,而有些人偏偏固执的要说真话、说实话。或许,太过真实的东西都不大被人喜欢,所以棱角分明的人越来越少了,说实话的人也少了。
有时候我很怀疑我自己,也很怀疑我生存的这个世界,仿佛被大气笼罩下的城市都有着不真实的假象。
每次坐飞机,从机舱的窗户向下俯视的时候,都有一种站在人群之外,冷眼看世界的感觉,只有那个时候,一切都变得真实起来。厚厚的云层下是蝼蚁般的苍生,只有在很高的角度才能看见人类的渺小。
风骨这个词,在今天提起来似乎不太适宜,会有很多人告诉你明哲保身的现实意义,而我则更喜欢风骨两个字内在的含义。
不为名趋,不为利往,是我仰慕的人生,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你无法抗拒身边的谎言,那么就请保持沉默,或者这已变成了当今社会风骨一词最底线的坚守。
我为这个悲哀的结局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