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又能在空中、在线上和程博士,和家和业的各位老师,和第37届的各位老师联系,分享我在第六届论坛的收获和感受,重温短暂而美好的六天五晚的回忆。
在第六届论坛上我遇到了吴颖仪、王泗峰、汪谊中、陈林碧和娄红霞老师,有很多交流和回忆,这里真诚的说一声遇见你们真好!这次去黄山有两方面的感受特别深刻,一个是黄山印象,这是一座远比我想象中要小的城,她的美丽自不必工笔细描——黄山、老街、徽派古村落交织成一副天造地设的风景;早晨起床漫步在新安江畔会遇见用木槌清洗衣服的黄山女人,江水缓缓流下仿佛也拖慢了这座城,整座城的生活节奏不快,在清晨六点钟清醒,在夜晚十点钟睡下,放在现代社会应该算得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总之,在黄山的几天里我被她的美丽、静谧和安详悄悄地打动了。另一方面是程老师在论坛讲述的课程,一个字——新!程老师的课常听常新,每每听到都有新收获,让人舍不得错过。在论坛上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在六天五晚中打瞌睡了,为什么能有那么多我没听过的新的知识!非常感谢程老师、家和业的各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致敬你们的敬业。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到黄山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来的——如何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更好的陪伴家人,特别是陪伴四岁的女儿,在论坛上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建议和解答,所以今天我也想重点分享自己在这方面的收获。
在论坛上程老师的一个观念让我印象深刻——父母不僵化,孩子不叛逆。叛逆是父母对孩子的诬陷。虽然对于4岁的女儿来说,叛逆这个问题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会一直记住这个观念,时刻警醒自己。孩子并不是叛逆,而是她的自我意识在成长中加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有了自己的判断,如果此时作为父母还在用自己童年时期、自己当下的意识形态去束缚孩子,当然会产生矛盾。作为父母我们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强制要求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自己一模一样,而自己又做不到与时俱进,何来的一代更比一代强呢?
除了做一个思想开放、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父母以外,程老师还告诉我要高品质的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效果不光取决于时间,还有陪伴的品质。在陪伴的过程中给自己断电——远离手机、电脑、pad等电子设备,全新全意的陪伴孩子,她想玩什么就陪她玩什么,是玩她想玩的游戏,而不是玩我想让她玩的游戏。
在嘉宾分享环节中高志洁老师关于她对儿子教育的分享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她17岁儿子能够把没能把雨伞送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的困扰和她探讨、寻求帮助;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始终能做到和他无话不谈。高老师达成的这两个成就让我羡慕不已,我猜也会让很多老师羡慕不已。“无论你在不在她身边,都能让孩子感觉到你始终和她在一起。”这是高老师给我的建议,即使是要去加班也要认真的告诉她爸爸要去加班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任务、客户需求或者为了家庭更好的经济基础。要相信孩子能听懂、能理解,她会感受到你的存在,她会明白只要她需要爸爸就一定会站在她的身边。
和高老师交流过程中无处不感受到她对孩子的尊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授权让他自己做决策——决策权是果断授予的,但是对孩子的帮助和扶持是在他成长过程中逐步收回的。比如在儿子问该怎么把雨伞送给喜欢的女生的时候,她提供了把雨伞给那个女孩子,然后转身就跑,不光不给女孩子拒绝的机会还会为自己赢得女孩子把伞送还的机会。完全是以儿子这个客户为中心提供有效办法,而不是以上帝的身份批评孩子早恋或者是要求他以学习为重,否则恐怕孩子连他的故事也不会让家长知道,更不可能有机会和孩子共同直面问题,辅助孩子做出决策。
另外我也和冯燕老师探讨了陪伴孩子的话题,谈到了高品质陪伴,冯燕老师推荐的一本《幸福的种子》的书在这儿也和大家分享。除此以外,在冯燕老师青少年班的分享中我也切身感受到了各位家和业老师埋在孩子心里的那颗梦想的种子的力量。这里也把冯燕老师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读世界之书,做自由之人。让我们每位家长都身体力行的去读书,陪伴孩子读世界之书。
我还想分享一下在回到家之后做的改进。首我一直以为自己尊重孩子,不过现在我发现自己只是以为我尊重孩子。在现在和未来要求自己做到:
* 陪伴女儿做她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我想让她做的事情。
* 无论是加班、会朋友或其他事情,在自己不能陪伴女儿时认真的告诉她原因或者动机。
* 给女儿决定权,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女儿行为的对错,并且要支持女儿达成她的决策——当然权利要分阶段给予,在什么阶段给什么权利我还要去细化。
* 在陪伴女儿过程中做到断电——告别手机、pad,全心全意陪她。
* 在女儿睡前给她读书,工作关系我经常回家很晚会错过陪她游戏的时间,那就赶在临睡前多给她读书。
* 让女儿去探索兴趣,而不规定她的兴趣——这一条是看吴军老师分享他育儿经历的感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钢琴、书法、绘画这些普世的兴趣爱好不一定是她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每个人的兴趣都是在经历很多次不成功的探索之后找到的——把这个机会留给孩子。
最后,我想分享昨晚陪女儿玩书签的经历。书签是我从黄山带回来的特产,是竹板画做的,给孩子妈妈的礼物。我告诉葡萄书签是夹在书里标记下次从哪里开始读用的(我女儿乳名叫葡萄),结果晚上给葡萄讲书的时候她就开始跟我玩书签的游戏。我们讲两页书就假装困了,放好书签合上书假装打两声呼噜睡一下,然后天亮了又开始看书——就这样一个过家家的动作女儿和我重复了二三十遍。一开始她会把书签完全埋到书里,然后在一页一页翻折找书签;后来我教会她把书签的红线留在书外面,但是她又会揪住那个红线一下把书签拉出书;在后来她学会了拉出一半书签然后用书签向上挑开书,不过她的故事书都是精装本封面太厚了,她挑书签很费力;最后我俩发明了把书签旋转90度把书撑出一个缝隙的办法,现在她已经完全掌握了用自己的方式使用书签。
在整个过程中,我都能见证到葡萄的进步,看到她一步一步改进使用书签的方式,最终达到“完美”的程度。我想把这经历和感悟分享给大家,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情我们不也是通过很多次的重复和完善达到日臻完善的吗?和女儿的这段经历让我感到很满足、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