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书店。
今天去逛了一家书店,不是连锁,有点文艺,姑且叫它独立书店吧。
过去几年实体书店的相继关门是件令人伤心的事儿。一直是个挺爱逛书店的人,之前常去光合作用,它在北京有很多分店,五道口那家是比较大的,但前几年也关掉了。
后来去单向街,颐和园的那家,人气还不如隔壁猫主题的咖啡厅。
现在还坚挺活着的除了复出的三联,就是几家依托商场开的连锁,西西弗、言几又、PageOne,但这几家给人的感觉是商业味儿大于了文化味,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那些价格不菲的文创商品。
这家独立书店叫做彼岸,布局上很有北京传统文艺书店的样子(比如万圣书局等),空间很小,书架是暗色木质的,那种颜色让你感觉能闻到木头腐朽的味道。书摆得很满,没有特别的分区,有些推荐的标签是手写的,显得很诚恳。书的种类以文化类为主,当然也会找到畅销书,比如罗胖今年跨年刚推荐过的《变量》。
这家书店也不全是书。书架上穿插摆放一些文化用品,甚至茶,问了下价格,一个字:贵,但包装上都透着高级的感觉。还有一个收费模式是有付费区,每人一次50元,不限时,可以带书进去看,自习室模样的紧凑座位。还有包间,有最低消费,茶水套餐,看样子很火,️有很多老顾客的样子,约来这里谈事情。从这个角度,这家书店又像是茶馆。
今年吴晓波跨年时讲,为什么现在人们还会走进实体书店?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场景,走进去就说明你是爱书之人,实现了一种身份认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这种身份认同付费,比如健身,办了卡,就说明你是积极的,即使你在假装健身;还有从去年突然红火起来的付费自习室,今天去大众点评搜了搜,北京已有十几家,分布在商圈写字楼和大学附近,看评论大多数人是工作后又要考各种证为了应考而去,应该也不乏一些人是为了使自己融入一个积极上进的场景。
所以去年在批“得到”,今年又在批“假装健身”的人,在我看来,其实是在无视现代人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更新转变。只要有人肯买单,谁能又说它没有意义?这些人买到的,是推动他暂时脱离舒适圈的动力,不能因为动力小或不持久就彻底否定这种行为。去年在得到上办了听书的会员,开车时听了十几本别人解读的书,当然不能与自己细嚼慢咽原汤化原食媲美,但之所以选择听别人解读不就因为自己没时间读吗?曾经办了健身年卡只去了两个月,但期间学会了健身的基本知识,认识了很正能量的人,至今还加着微信,被他们所影响,是否也算一种收获?
现在真正该鄙视的,大概是连假装积极一下的动力都没有的那些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