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马上就拼完了,只差装裱。今天想看看有没有好看的图可以继续买来拼。大致看好了几幅却发现这些拼图全都写了“进口木材,进口品质”之类的推销语。又让我想起去年冬天的一次购物体验。
寒假有几天时间出去玩,和一众**扎扎实实的逛完了各大商场。那几天我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所有品牌全是英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一楼走到八楼,我看不到一个中文的商品名称。甚至有些牌子把拼音搬出来冒充,显得这像是个英文名字。或许是商场里真的有很多外资品牌吧,但其实也有很多是合资、国产品牌,但是汉字好像依然是拿不出手的,外国的、中国的一律假装是外国的——把店名的第一个拼音组合在一起大写充当英文、打折季是满店的“SALE”,在大大的英文字母下面有两个小小的汉字:“打折”、明明就是中文名称偏偏要音译成英文,这种现象随处可见。甚至于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店员推荐商品言必称:我们这款大衣的羊毛是出自澳洲的(美国的、欧洲的)。反正不是中国的,心下有点无奈,中国的字比不上外国的字母,中国的羊产的羊毛也比不上人家外国人的羊毛。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原材料未必就都是出自国外的,但是售货员就是要这样说,好像走了“国外”这两字,这件东西就有了高人一等的“身份了。
再看到今早的拼图,就有一股无名火,难道中国就连一个拼图都造不了吗?还口口声声说进口品质。我觉得从这些事例中展现出来的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即便从原料到加工全是国内完成的,但是最终都要加一个“进口”的标签来抬高“身份”。好似不说这些商品是“进口”的就不敢拿来卖;好像卖了一个国产的东西就像把破烂捡来了一样。
国人疯抢国外商品,有很多因素,当然国外商品有其的优势,我们应该承认。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强调的就是文化自信。是中国的就是中国的,不需要强行捏造英文名字,不需要强加上“国外原料、国外科技、国外品质”来显示它们的价值。我想说几块钱的郁美净真的就很好用,这就是一个地道的国产老品牌。
这两天网上都在传叙利亚大使贾法里那张垂头疲惫的照片,大家都在感叹“弱国无外交”,都说我们中国站起来了。但是被“SALE”压在下面的“打折”还没有人看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