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当中有一条是核心,那就是中间的“修身”。修身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告诉你修身的路径,修身的后面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修身的结果。《大学》说,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儒家最重要的价值观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格呢,不是去做实验搞物理研究,而是格子的格,画好了格子,就等于画好了一个标准,这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标准。比如,我们说大臣的职责是格正君王,这个格就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标准,格子就是个框,格正就是匡正。我拿着这个是非善恶的格子,去格那个物,看套不套得上。套得上,就是是,就是善;套不上,就是非,就是恶。这就是格物致知,我一套,就致良知,就知道是非善恶。后来王阳明把这个思想总结为他的“四句教”,就是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不是研究,是用是非善恶的标准去检验;物,不是物体,而是那个事,是你遇到的每一件事;致,不是穷尽,是导致,是找到;知,不是知识,是良知。
格物致知:就是完全没有任何利益的考量,只按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做,就是绝对坚持原则,没有任何选择性,该怎样就怎样
领导力的核心是什么了,那就是率先垂范
所谓修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带货”。你有什么样的行为,就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什么货。无论你想要什么,都要率先垂范,换句简单点的话说,就是“从我做起”。听着简单吧?但是要知行合一,就不简单了。只有当你理解到你的一举一动都对周围的人有模仿和放大效应的时候,你就会更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
八目当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修身”,剩余的7个条目就是修身的前因后果。它们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你就记住一个原理——模仿律,你的位置越高,模仿你的人就越多,模仿的速度就越快。所有的管理,都是管住自己,从我做起,率先垂范。
把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就是孔子之道。
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有所作为,也要让别人有所作为;你想发达,也要让别人发达。这就是忠。恕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承受的,也不要施加于别人
忠恕这两个字: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中人之心,你所做的,正中别人心中所期望的,这就是中人之心;恕呢,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心,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所以,忠道、恕道,是一个道,就是将心比心之道。将心比心,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心里始终装着下属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认识到这一点。”你时刻都想着下属,而且他也知道,心里踏实,这就是领导力,就是忠道,就是仁。是上级对下级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