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我和闺女去接学画画的大圣。想起家里零食不多了,于是我们仨又去了趟超市。
我们买了薯片、锅巴、果冻,还有两大桶奶,酸奶纯奶各一捅。回到家,闺女说:
“妈妈,大圣挑的这个酸奶是三元的,没听说过,这是个杂牌子吗?”
“不是,那是老牌子了,北京的。”我脱口而出,随之给闺女讲了一个有关三元牛奶的往事。
2004年的春节过后,我没回学校,直接从家里去了北京。那是我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我自己找了个北京的实习单位,是去一家广告公司做前台。
那是个规模很小的广告公司,全体员工加起来不过20多个人。公司租在一个居民楼里,三室两厅的房子,现在想来不过百十平方,听同是外地人的同事讲,这样的房子在北京算大的了,住三代人没问题的。
我做那份前台的工作是很吃力的。后来通过小说或者电视里知道,人家公司的前台都是大美女,当门面的。我们公司小,可能正好缺前台,正好我去了,感巧了,所以我这离“美女”还差50%(没有“美”只有“女”)的上岗了。吃力的原因是,还没出校门,零工作经验,订个盒饭也不会,普通话不正宗,电脑用的也不熟练。
同事们都是有圈子的。那几个北京本地人一个圈子,天天仰着下巴,正眼都不给我这种职场小白一个。干销售的一个圈子,他们挣得多,相互之间有竞争,天天夸赞彼此的新衣服新首饰,背地里却相互防备着。他们倒是理我,因为他们的电话信息什么的都需要我转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
言归正传,有一天午饭时,听那几个北京人在聊天,说起附近超市的奶在搞活动,有一个姐姐说:“我不买,我妈已经给我订了三元了,我们家是三元的忠实客户,我都喝很多年了。”
我悄悄抬头看了她一眼。如果那一眼她能看见,她肯定能看出我的情绪。我是什么情绪呢?大概可能也许是羡慕吧!
那是2004年,在北方的农村,牛奶还是奢侈品。我小时候没见过,上了高中以后才偶尔喝,也不是天天喝。而这个北京的女孩,比我大了三四岁,那时候应该是二十五六岁,北京土著,独生女,身材样貌皆中等,但是人家浑身上下有着城市人的自信,有着天生的优越感,那微仰的下巴,那从小喝牛奶养出的光泽皮肤,加上分分钟感怼所有人的傲娇脾气,是别人(像我一样的外地人)学不来的。
于是,我记住了三元牛奶这个牌子。
“所以,奋斗的意义,人家有人说了,在于为了让你生的人过上好日子,让生你的人过上好日子,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我语重心长、眼里带光的望着闺女,心里感动于自己无时不刻能想出对孩子的教育话题。
“哟!那如果以后我选择不生,那不就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负担!!!”闺女的理解角度,不能不说新奇。
“……你理解的,也对……”我有点语塞,而后恍然大悟:
“早知道我也不生了!!!”
“哈哈!你不光生,你还生了俩。”
“我就是个大傻蛋——”我哀嚎,我被鄙视了,我痛拍自己的胖头。
“大傻蛋!大傻蛋!”闺女也要扑上来拍我的头,我躲闪,她追赶。
我们俩闹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