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笺《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引出一桩公案:李壁《王荆公诗笺注 卷四八 残菊》“残菊飘零满地金”,《注》“欧公(欧阳修)笑曰:‘百花落尽,独菊枝上枯耳’,戏赋‘秋英不必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荆公曰‘是定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有引用他书,有为王安石辩解说有的菊花花败亦落,引书如此如此,有的支持欧阳修,引是如是如是。先生总结曰:“不征之目验,而求之腹笥,借古语自解,此词章家膏盲之疾:‘以古障目’也”,既是法拉利之“新生儿何用”之中国版。然则菊花究有落英否?先生以为是句“落英”与“坠霜”对称,互文同训。嘲笑古人为此喋喋不休者谓“指摘者固为吹毛索痏,而弥缝者亦不免凿孔栽发矣”。
是公案现代版:某误入博士群,谈及水滴自高空落下其运动状态,各呈其能,非高数、天体物理皆学者不可理解。某弱弱一言“诸君下雨不撑伞?”遂被踢出该群。两则共同错误,就是不去实验,即先生所言:不征之目验,而求之腹笥也。古书言及龟为蛇之化,自是皆以为真理。言萤为草木灰,《石头》有是谜语,《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遂委义子之代称,皆是以讹传讹也。从未思及观察事实如何,盖吾国之科学思维不发达者,于此有关也。
先生释此句为互文,为吾国诗词之常用,《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吾师也。其言及凿孔栽发,史有其事。淄博孙之獬闻清军来,剃发易服,为清人所喜。满清站班,右满左汉,孙入右,满不要,入左,汉排挤。此人遂上赋:“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剃发令”下,引汉人反抗,是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言,反抗愈甚也。亦有袁彭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皆斯文败类。顺治三年,鲁地有谢迁造反入淄博,捉在家之孙之獬,以锥凿其头,植发其首。是为植发之滥觞也,虽然血腥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