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今天看杨不坏老师的一篇文章《2018年度洞察,二元对立》,很是认同里面的内容,但我还是想提出一点疑惑。杨不坏在里面提到那些喜欢二次元对立,喜欢上演立场狂欢的那批互联网新贵们,其实永远都只是那一批人而已。贡献微信十万阅读转发的那批人和微博上狂捧圣人狂踩意见领袖的,或许都是同一批人。而那些并不会跟风狂欢的“实业家”们,也许离社交网络很远也说不定,更不会为了一些模棱两可不明真相的社会事件,浪费时间发表议论。
事实是否如此,验证很简单,看看平台的用户都是谁,就知道了。遗憾的是,如果不是商业合作,平台是不会主动公开自己的“用户画像”的。杨不坏老师这个年终总结,又让我有了被代表了的感觉。
关于自我和人设(我是谁)
从杨不坏老师的文章延伸一个话题“关于自我和人设”。这里需要问几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于给自己或他人贴标签?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于讨论星座(即使明白星座不准)?人们为什么热衷于心理测试(即使明白测试不准)?上面这几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我是谁”的人设问题和印象管理问题。
杨不坏老师是这样说的:“自媒体热衷于提供立场,大众热衷于转发立场。为什么人们总是在追逐立场?这背后都是“我是谁”的问题,人们希望通过各种事情的不同立场来塑造我是谁。”人们对自我认识的追求真是永无止境。如果说真的只是哲学层面上寻找自我倒是好的,糟糕的是这个哲学问题遇到了社交网络,那这个自我是真的自我,还是塑造出来的自我,就值得考究一番了。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贴便签?可以简单归结为,大众给自己贴标签,以寻找群体的归属感,同时立住自己的人设;大众热衷于给别人贴标签,是出于方便记忆,快速抓住重点,快速获得立场,快速判断对方情况。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讨论星座?究竟什么人在占星?根据星座公司提供用户画像数据,她们是“一线城市20~30”岁的年轻女性。人在高压环境下,倾向于迅速寻找一种策略解决当下的问题。这反映了年轻一代尚未取得社会主流地位,他们的紧张、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处于被忽视状态,而占星,与对血型、面相、属相相同,是一种精神空虚后的寄托方向。星座是一个倾诉的出口。
为什么人们喜欢做各种刷屏级心理测试,还喜欢分享出来?(明明知道是假的)
做测试其实是给自己做“印象管理”,人们希望通过测试立住自己的完美人设,进行一场自我展示。人们永远倾向于展示自己的“优越感”,而测试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对自我形象进行“修饰”,不管是美颜图片,还是精心的回复,或者是分组发布屏蔽的各种朋友圈消息,我们都可以通过更多的方法对自我形象进行把控,心理测试就成了自我展示的最佳工具之一。
媒体采访里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的你真正做到了做自己吗?”。“做自己”这种字眼出现的频率太高了,好像不给自己立个人设、不去喊一嗓子“敬真我”,我就不是我了一样。在十三邀的采访里,李诞毫无意外又遇到了这个问题。李诞说,你不要让我做自己,我一做自己,我就躺下了。我只有不做自己,我才能活得健康。这种玩世不恭的真话,哈哈幽默,高人。再借用插画师黄晟的一句话来表个态,“我反对那些鼓励做自己的鸡汤,世界很快,人们很忙,没时间在乎你,但会在意你做出的成绩和作品。当你创作完一幅画,或完成某个使命,那个成就感就是你自己。”既然是做自己了,那就老老实实的动手做吧,就别动太多嘴皮子了。
关于意见领袖
前段时间关注了行业一位意见领袖的公众号,有幸进入领袖的微信讨论群,岂知此群一天产生数百条与行业无关的闲话,我....
微信升级后,公号页面会显示你有多少个好友共同关注了该号,小朋友们开始奔走相告“大大,你看我向18好友推荐了你”“哈,我有20个....”“我的更多....”扶额.....
“大大喜欢听戏曲啊,我去网易云关注你......”你既不喜欢领袖的音乐,你关注他的网易云做什么?扶额.....
“大大,你的XX演讲会我去参加了...真的太棒了”扶额.....
“大大,你推荐的那本书我看了7个小时才看完...”你看完了领袖推荐的书,为什么要向他报备邀功,你是那个小学做完作业就要老师表扬的学生吗?扶额.....
粉丝和意见领袖理想的互动画面是怎么样的?“老师,你今天推送的文章我赞同,但里面有个观点我抱有一点疑惑,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不知道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周一推荐的书籍我看了,受益匪浅,只是这个作者的理论观点是否和这个时代有点脱节?但也许不妨作为一种知识架构的补充.....”
说到这里,提个趣事,电视剧《围城》热播后,媒体要采访钱钟书先生,先生闭门谢客,不见外人,由此还诞生了一句名言,“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固然,鸡蛋太好吃了,你想知道鸡蛋怎么生产出来的,或者单纯只是想更多的了解母鸡,方便全方位的认识那些鸡蛋,那真是太棒了,有何不可!但故意绕开那一窝金灿灿的鸡蛋,整天围着母鸡歌颂,是不是忘了来意?
不要盲目崇拜意见领袖,要用对等的心态和他们对话。
2016年有一篇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是和菜头的《你为什么要畏惧你自己》。和菜头是我所知少数公众号里面鼓励粉丝独立思考能力的自媒体了。
“在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逐渐把我认定为标准答案的人们,我想问一个问题:只是因为你喜爱我,尊重我,所以,你就那么在乎我对你的看法么?就非要符合我提出的标准么?那么,万一我是错的怎么办呢?事实上,我有很大可能是错的,这是凡人所难以避免的命运。可是,你又用什么来规避我所面对的命运呢?你能不能比我做得更好?你能不能比我走得更远?
没错,我提出了我的二十个问题。不要觉得这二十个问题从头到尾都是个玩笑,其实我还是蛮严肃的。在这二十个问题里,的确包括我个人相当程度的审美和趣味。现在,问题来了:在这二十个问题上,如果你和我发生了严重的抵触,你将如何自处?你认为是正确的,你认为是恰当的,在我这里遭遇了相反的判断,你会如何看你自己的判断?是放弃,是坚守,还是重新思考?”
小时候很不明白一句谚语“尽信书不如无书”。在那个年纪,我认为写书的人是绝对的权威,他们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不然怎么能出书呢。后来,明白了作家也是人,不同作家持有不同意见,会写出了不同的书籍,一起把这些不同意见的书放进书店卖场里,就会像辩论赛一样,由此对书无限权威的幻想就破灭了。特别是现在,出版书籍门槛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一个自媒体的意见领袖,只有粉丝够多,他就可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只要书卖得出去就好(啊当然并不是想贬低出版业)。现在已经是电子媒体阅读时代,即使不出书,也可以借由自媒体平台发表文章发表意见。信息是大爆炸了,但对我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人总结如何做一个好的写手,好的意见领袖,那就是“做大众的嘴巴,抒发大众的想法,引领大家的共鸣”。至于写手自己是否认同这份价值观呢,谁知道?比如咪蒙的三观是否和自己笔下的三观一致,我看未必。布局的人格局总得要比自己设的局高。
以上~
尾声
深知此文不免会冒犯部分人,已几经修改,我的本意并不是diss人们,也清楚明白没有人会喜欢被教育,但我还是冒大不韪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希望引起人们的思考,我的写作能力未必能让我的表达足够委婉,如有冒犯请多谅解。
我举的例子,大多数都是自己日常生活遇见的事,鉴于我个人经历的局限性,可能会存在片面的地方,欢迎有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