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解读为逃避。看卦画:猪圈里喂猪的窗口,大小与狗洞差不多。
本卦原文:
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系遁,有疾厉。
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嘉遁,贞吉。
肥遁,无不利。这是一首欢乐的养猪歌:
小猪小猪,别跑了;尾巴尾巴,拴起来。
小猪小猪,跑不了;好吃好睡,养起来。
小猪小猪,不跑了;乖乖听话,肥起来。
读“遁”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理解“遁”字。古人莫衷一是,通常都是解读为“躲避、逃避”。但放在原文中,我们就很难理解“遁尾”、“系遁”、“好遁”、“嘉遁”、“肥遁”,到底指的是什么?上个世纪40年代,高亨先生提出遁是从豚字假借而来(遁繁写为遯),豚就是小猪。整个卦爻辞一下子通顺了,小猪尾巴、系小猪、好小猪、嘉小猪、肥小猪,华夏祖先说唱这首古歌的时候,心里都乐开花了。但当时的学术界认为证据不足,持认同观点的学者不多。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国竹简《易》中,这种说法才得到了佐证。
也许站在今天的角度,读者会说这首诗一点都不快乐,阴森森的。但是如果时空转换,我们回到3000多年前,那时候没有素食主义,也没有动物保护主义,人与自然远远比现在和谐,我们的祖先看着凶蛮的野猪被逐步驯化为家猪,心中之乐,可想而知。
与“大壮”卦相对应,“遁”卦以养猪来举例如何对付“躲避”,这也反映了远古先民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差异。华夏民族养猪历史悠久,至少8000年,早形成畜养的成熟模式,甚至学者讲"家"就是有房有猪。而羊的驯化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付公羊用网,对付小猪用喂。遇见自恃强大之辈,避而挠之;遇见善于逃避之徒,利而诱之。这原本朴素的道理,就是人情事理。读《易》,常常能感受到古人看事物的单纯和率直,用网捕羊,用饵捉猪,这些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情,一旦上升到人生哲学或者道德教化,今人就要遮遮掩掩,不敢实话实说。而圣贤在《大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国人一直都很强调“慎独”,先要从“毋自欺”做起。
天山遁,山上有天,古人以天为君子,山为小人。《象》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可解读为小人善于拉君子下水,君子修身之难,在于必须同流却不能合污。 卦象的分析很有意思,面对“遁”卦,我们既要学习如何引诱敌人步入我方的圈套,但是也要特别小心敌人早就布好了诱饵,准备把我们当猪抓起来。这不是很合理吗?君子只是与人为善,不愿无端树敌,但若真的斗不过敌人,那就不是君子所为了。
老父居上,少男居下。时至今日,很多家庭,养孩子就是在养猪;刚好,很多学校,训学生就如在驯羊。我们为什么总是把对付敌人的手段用在自己的亲人和学生身上呢?
【说明】
读《易》的同时,也要参读《大学》和《中庸》两部著作,因为其中的思想都是相互启发的。《大学》和《中庸》,高度概括了理想人格的特征,以及如何培育理想人格的具体步骤和详细要求。但也是因为它们言简意赅,以至于后人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而在读《易》过程中,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1、比如什么是“诚其意”?《大学》中讲毋自欺,怎样才是不自欺欺人。《易•大壮》和《易•遁》就告诉你,我们面对敌人,该干什么就要干什么,不要因为怕被人说是“阴谋诡计”而背上道德的心理包袱。只有不欺骗自己,才能发明本心,才能学会真正的诚其意。“仁者无敌”,只是因为仁者爱人,不会随便树敌,所以这些“阴谋诡计”用不上罢了。为了不让求学之人变成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大学》中明确指出: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2、再比如什么是“知本”?《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这个“止”字,我们就要在《易•艮》去反复体会,知止就是知本。为什么君子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君子知其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