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清单:
一、文章背景
二、主持人分类
三、我最敬佩的主持人
四、主持人的心得
一、文章背景
公司离央视大楼(“大裤衩”)很近,每天上下班路上或是在会议室,总是忍不住眺望几眼。特别是在每当斜阳把余辉依依不舍地从它身上退去,特别是在每当霓虹点亮了暮霭怀抱里的街区,好多次心里头有种“高山仰止”但却“百感交集”的撞击。
“高山仰止”是因为央视在传媒界的地位。虽然各大卫视之间的收视大战剑拔弩张,甚至硝烟味十足,但从收视率来看,央视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在覆盖率方面,央视有三个频道的覆盖率超过90%,每天中国有6.7亿电视观众收看中央电视台,全年无缝触达13亿中国观众。虽然到这个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能积累如此庞大的受众规模,的确相当令人敬畏。
“百感交集”就有些携带个人主观色彩的因素在里面,一方面央视节目并没有创新的形式,几乎所有的节目都非常老套,无法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另一方面,在一些有体会过主持人“这把瘾”的人们脑中,央视是个很理想的YY对象,哪怕这种YY只是一闪而过,但却至少为生活平添了几分幻想的乐趣,虽然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二、主持人分类
提到央视、提到电视节目,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主持人。
大学的校园时光,作为一个曾经“年少轻狂”的骚年,主持节目是一件极其热情的事情。一方面是源自兴奋的过程体验,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享受著名主持人的“灵魂附体”是我坚持不断尝试的主要原因。
为了不断地尝试主持人的“灵魂附体”,大学时候,曾经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不同类型的主持人做过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在茶余饭后不断地进行刻意练习。
根据风格主持人大致分成两种:端着的 和 不端着的。
“端着”风格型主持人,非常不适合主持校园的活动,但是偏偏有很多的老师、辅导员、办公室型教师 特别喜欢这类型的主持人。因为,这类型的主持人一般比较“聪明”,比较能get到辅导员的心思。然而,从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及从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看,这类风格的主持人,并不能够真正的做自己,反而在过往的经历中养成的某些习惯,僵化了自己的思维,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不端着”风格型主持人,一般是比较受欢迎的,他们用炉火纯青专业技能,平易近人的访谈风格,优雅礼貌的职业素养,征服了一大帮忠实的观众。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的主持人有:
撒贝宁,虽然是重型的TV背景,但是几乎没怎么见过小撒端着,相反地,他十分努力地在学习跟青年人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在《开讲啦》这个栏目中,演绎得“多一份则肥,少一分则瘦”。
杨澜,精致的女性,新贵的代表。她认为自己向来的重点不在风格,而在内涵。《杨澜访谈录》目前走的路线,是“温和的深刻型”。杨澜说:“到底是开着轰炸机把这块地都炸平,还是钻井取油?后来我们认为,深刻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温和的形式提出来。”因此,这一风格得以确立。其实,这一风格与主持人的性格不无关系。杨澜一直是众说纷纭的人物,关于其纷繁的一生,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而其自身的主持特色也是别具一格,在荧屏上独树一帜,引领了高端知性女主持的风尚。
陈鲁豫,在凤凰电视台的形象定位是清新、时尚、知性的,她的主持风格也是亲和、自然的,在她的节目中,处处表现出的是机敏和智慧,这个特点在她的《鲁豫有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人物访谈可以很好得发挥她的个性特点,节目的亮点和看点也在于鲁豫的挖掘能力和交锋中的锋芒智慧,综合来看,鲁豫对访谈对象和节目的掌控能力属于比较上乘。她的机智和沉稳的气质,成功塑造了一个邻家女孩的亲切形象。在栏目中她邀请观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她的亲切自然打动了所有的人,她的个性风格使其节目轻松、随意,赢得受众的一致喜爱。
三、我最敬佩的主持人——窦文涛
关注窦文涛和《锵锵三人行》这款节目已经七八年了,每次品味不仅不会作腻,反而会被它润物细无声地吸引。在中国电视行业可以用“绝无仅有”来形容。
传媒界,当红的主持人过气特别快,因此一档节目能有5-10年的生命周期已经算是相当罕见,而这个节目过了将近20年依然能够大受欢迎,可谓是奇迹。再者,它的用户全体十分复杂,从少年到老年,从大陆到到海外,这和一般的节目不一样,普通节目通常都是focus一部分受众。并且一般的节目在内容题材上都比较单调,但是《锵锵三人行》不仅谈论的题材广泛,而且每一期节目主题和访谈的内容都非常发散。
锵锵三人行节目的难点在于嘉宾的时间不好凑,两个嘉宾通常是随机搭配的。每次节目之前,编导会和嘉宾商量一个聊天的话题,这个话题自然是两个嘉宾都比较熟悉而适合的,因此有时间可作点准备,没有时间也可不作准备,因此不会成为嘉宾的负担。在节目中,窦文涛聊得也很随意,两位嘉宾不用动脑子,想什么就说什么,节目也不用补镜头,因此,做这个节目对嘉宾来讲特别容易。
为什么窦文涛能扛得住这么这种freestyle的场面?
原因是他和他自己的团队在私下里做了很多的功课,虽然每一期《锵锵三人行》不到30分钟的内容,但是窦文涛准备的文案和资料仅文字部分摞在一起就得有一两百页,这还不算一些视频内容。对每一个嘉宾,他和团队事先都做过研究。这样,哪个嘉宾适合谈什么他心中都有数。对于两个随机找来的嘉宾,他们设定一个共同的交集,就是那一次谈话的主题了。
每次在聊天时,话题很容易发散,很多主持人会习惯性地把嘉宾拉回来,这样的好处是主持人不至于失控,但是这样嘉宾就放不开了。但是窦文涛很少把话题拉回来,这让这个节目的内容显得很发散,但是如果你看过几期这个节目会发现它的话题看似发散,但是还是遵循着一个可跟踪的线索。也就是说,观众也被三个聊天人的谈话牵着走了。这样,节目的吸引力就有了。
窦文涛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简单地讲,就是特别用功。窦文涛阅读量极大,知识极为渊博,这就保证了他在话题偏移时不至于自己完全不懂,控制不了场面。另外他对各种新闻的关注度极高,知道当下观众关注的热点,因此在看似没有主题的聊天中,他实际上在牢牢把握着观众的关注度。
中国有两类主持人,一种是花瓶,除了念稿或者按照脚本逗人乐,做不了任何事情,另一种则是像窦文涛这种善于靠自己的知识把控局面的人。
四、主持人是一种“粘合剂”。
从我的视角来看,主持人大致还可以分成三种:1、有脸。2、有心。3、无心。
1、有脸的主持人,往往有非常出众的外貌,大部分观众一看就舍不得换台。但是,有脸型的主持人,往往没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清晰的主张。基本上是在按老套路念稿。虽然,外表是一种十分吸引人的资源,但是随着 “审美的边际效应递减”,渐渐地,花瓶也会失去了大众对其原有的宠爱。当然,既有脸又有思想的主持人不在此列。
2、有心的主持人,往往有自己非常主观的看法,这是一把双刃剑。张牙舞爪、喧宾夺主往往也是这部分主持人的姿态。而他们之于观众的卖点就在于他们的犀利和尖锐。然而,物极必反,大部分人演久了,经常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故意跟潮流作对形成自己的小众圈。渐渐地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拽入死胡同。
3、无心的主持人,这里的无心并不是不用心,而是指下了非常刻苦的功夫和充分的准备,已经形成专业技术的肌肉记忆。这样的人,主持节目的时候根本无需刻意准备,任何场面上的突发状况都可以被他过度得十分自然。
“行云流水,用心无多”指的就是这种高手。他们把自己当成“粘合剂”,既不突出,也不淹没。既不耀眼,也不暗淡。把自己和节目粘合在一起,把技术和艺术粘合在一起,把岁月和事业粘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