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习《工业设计史》的时候,看到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批量生产与大批量消费的需求,新兴中产阶级对于物质有了新的需求,同时由于新古典主义的流行,中产阶级亦想追随古典罗马希腊的美学文化,因此出现了以魏德伍德、保尔顿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将市场营销策略与设计相结合,同时不断运用新技术,设计出了既满足贵族又让新兴中产阶级追捧的产品。这样的成果,无疑是他们对于时代潮流的把握。这让我想到了地产设计风格,从最早的新中式,到现在的新亚洲风格,和历史也是如此的相似。
新中式,我觉得也是和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有着相似的背景。首先国人始终对传统文化有着莫名的憧憬和仰慕,新中式的设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品质、贵族般的生活环境。当身边出现十几个、几十个楼盘都是这种风格的时候,我看得都麻木了。我发现这种风格,很惊艳,但是我想象不出,在这种环境下一直居住下去,会怎么样,简单来说,我认为新中式并不耐看(当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下设计师在还没搞清楚中式是什么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做出一系列所谓新中式的设计来)。想想我们长一辈的家中,总是有着类似新古典风格的家具,沉闷的颜色和繁复的设计,现在的年轻人家里呢?想想宜家,再想想你奶奶家里的衣柜吧。
现在关于风格,确实也在慢慢转变,新亚洲就是一个结合。但这种风格也是趋于表面的,我也无法判断在小区里的人,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样的设计。我只知道一件事情,一个小区,从拿到项目开始设计,到最终建成,交房,快的1-2年,慢的5年以上,你今时今日画的图纸,能让拿到钥匙的那个用户感到满意吗?所以我在想,要为未来设计,多远的未来呢?至少十年。
现在是多大的用户买房呢?大部分是30-40岁,那未来十年的主要购房者,现在才20-30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喜欢什么呢?刷抖音?上快手?连我们自己都不接受的东西是他们的最爱,我们怎么能为他们设计出他们想要的房子来呢?也许未来,大家都不愿出门了,什么户外草坪户外会客厅,也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你设定的场景,不一定是真的用户要去用的空间。但有两个,老人和小孩,只要有这两个人群存在,户外空间依然存在,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是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场地就可以满足?
我想这会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接下来可以好好研究的课题,社区,人与人,人与房,人与空间。当做一个开篇自我思考吧,接下来希望能继续完善这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