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就是去问了很多人,还有某度,然后还拜托在医院的姐姐去找主任医生看了体检结果。
幸运的是第二年之后的体检报告就没再有结节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之所以最近这玩意又进入我的视野,是因为碰到了两个也有相似困扰的客户来着。同时,自己也发现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一讲到“乳腺结节”,氛围就立马变了,紧接着关联的话都是瘤、癌这种听着就吓人的字眼。所以就想着从临床医学和核保医学的角度来唠唠这个事情。
其实乳腺结节并不是一种疾病的名词,它是影像学仪器的一种形态学改变,一旦临床检查显示有乳腺结节的时候,需要的是去进一步确定是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纤维瘤、乳腺炎、乳头状瘤、还是更严重的癌造成的。一句话:乳腺结节其实就是个框,啥都能往里装,要亲自看看才知道装的是什么。
换言之,体检中检查出的乳腺结节可以是良性的,比如说增生、囊肿、纤维瘤。也有可能是恶性的“癌”。好的包是结节,坏的也有可能是,不要一看到体检报告就腿软心慌哈哈。
那么,如何通过体检报告或者B超单来先做个自我判断,做到心里稍微有点数呢?
一般体检单中,会对乳腺结节有一个详细的描述,根据描述对比上面的表格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自我判断。但这都是倾向,最后还是要医生下定论。只是万一描述都是偏向良性的,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轻被查出来时的慌张。
当然,我感觉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体检单上的BI—RADS分级是一个更加直观且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是一个几乎全球医生瞬间秒懂的统一标准。一般用0—6来表示,数字越大,恶性概率就越大。同时,这个标准也可以作为购买医疗类保险的判断依据。
上面说的分级只是从临床医学和核保医学的角度来对乳腺结节做的一些阐释。在实际的临床医学中,这些分级都是从超声、X线或者核磁得出的,无论可能性再高,也不能轻易下定论。最终要判断是恶性还是良性的,是要靠病理活检才能确定,乳腺穿刺一般就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还是想啰嗦一句,不要乱按摩!搞不好还会刺激进一步长大,如果恰好又是恶性的,那就真真是起了反作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