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读《鱼翅与花椒》,读到香港茶楼一节,提到“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直到四十年代,茶楼在香港遍地开花,在战后经济繁荣的背景下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功能。那时候的香港,常有一大家子人挤在小小的住家里,共用厨房设施有限的公寓,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厨房。茶楼又便宜又方便,家宴、待客、谈生意都可以”,这是侧面在说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要便宜舒适,稍稍顾及顾客隐私,场面热闹,但一个人去也不会不自在,就可以打十分。港粤遍地的茶楼,比起我们这边的米线馆和早餐店,好出太多。茶楼吃食精致量少,且多了喝茶一道工序,自然可以把聊天时间抻长,吃喝之余且聊天,使人感觉更自在。
除了茶之外,茶楼还售卖各种精致点心,价格上利润更高,能够养住这场面,几方面看都是相得益彰。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段时间,中国各个小镇争夺“宜居城市”称号进入白热化状态。所谓宜居,不完全在于城市干净、道路宽阔、气候宜人、价格便宜。宜居更多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文化沉淀。人与人要有情感交流,这有时候只需要提供一个促进交流的空间就可以达到。传统的茶楼庙会集市旧货市场都是好地方。
有时候谈到大理宜居,不光是山光水色,
还因为一批批文化人跑到那里去住着,把外来文化和当地特色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传递到古城的咖啡馆,洱海边的休闲院落,形成了新的公共空间,才成全了“宜居”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