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8的晨读断断续续的看完了《高效能》,有的章节囫囵吞枣,原计划这周天在家补完的最后也没实施。但即使如我这般读的不全面、不透彻,也受益良多。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咋看之下那些观点都像是老生常谈,什么“积极主动”啊、“双赢思维”啊、“不断更新”啊,但是作者总能在这些老观点中另辟蹊径,真正完全的将其运用在生活之中。
文章从第1部分重新探索自我就非常打动我,说大家时候“无论在工作时回到家中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又问你有以下困扰吗,比如“我很忙确实很忙,但有时候我自己也不清楚是否有价值,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能对世界有所贡献”。虽然已经过了孩童时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世界做贡献的那个年龄,我现在表面上似乎没有在期待能对世界有所贡献,但我至少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有的时候确实很忙,好像也在忙于工作与考试、好像也有所成就,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追求些什么。这几问发人深省真的和我本人的状态非常契合,于是就有了兴趣仔细往下看。
一、《高效能》带给我的认知改变
1. 聆听升级,而不是随时准备“回答”、或者“给出建议”
书中提到很多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别人在诉说时,你并非努力聆听并试图理解对方,而常常是忙于准备,看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说”。这个观点令我醍醐灌顶。我小时候是特别不善于于社交交流的,与他人的闲聊经常会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与人更好的沟通,我开始锻炼自己边听对方讲话的同时边寻找”观点“的能力,脑子里一直想着我下一句要讲什么,不一定是要完全的驳倒对方,只是想要让话题延续。确实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至少跟之前完全无法接话的状态相比显得更加开朗、可沟通。但现在若是从文中的观点来看,我仿佛有点本末倒置了,为了更顺畅的交流,一直在忙于使用各种”技巧“来提前准备接下来的对话,却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对方。
解决方式?就是从内在出发、从心出发,“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我之前是一直自诩自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性格,所以比较不太有耐心去听好友不停的抱怨、一直说自己有多不容易多辛苦。我更经常的是会想要速战速决给出解决方案,直接问好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它的导向是什么?这就犯了书上说的另一个毛病,“匆匆忙忙地下结论,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诊断,深入了解一下问题的症结”。因为每个人做事的动机都是非常复杂的,又不是考试做案例分析题、仅靠三言两语很难说清。表面上以为自己非常高效的通过以结果为导向的提问帮助朋友提出了解决方案,而实际上却又可能给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因为我对自己一些状况的分析回溯也确实是按这样的逻辑,不拖泥带水、直面问题,所以虽然之前就知道我自己没有什么“同理心”,但也不觉得是个问题,只觉着我是以结果为导向,与富有同理心的人关注点不一样而已,并没有意识到这本质上包含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其中。
让我想到我的另外一个好友,她与我恰好相反,他是那种会非常认真的聆听的人,所以她的朋友圈特别广,什么性格的都有。甚至有些男生朋友,和她聊着聊着就哭了,她自己都不知道她说了什么话戳到对方的心坎里去。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非常震惊,现在想来,也许就是做到了真心诚意的聆听,没有存私心而已吧。
有了“聆听”的意识后,我就会更注重去理解每个人说话时的用意是什么。上周准备一个会议材料,本身是没什么意义的会议,准备的材料也起不到实质性的建议作用,于是我就抱怨了两句,主管说,“那就把材料做得有深度一点,让它有意义”。若是之前,我会以为这只是主管作为朋友和我们交流感想交换观点,会在她说了以后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作为“回答”。但是看了《高效能》以后,我在与人的沟通交流中会更注意去聆听,反思后感受到主管不仅是作为朋友在随意聊天(chat),更重要的是她的回答是站在“主管”的立场上说的,他需要安抚我们,让我们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这就是她必须要做的、也是她对这份工作的效果要求。
2. 管理能力升级
a. 不过分强势、大包大揽,适当“示弱”开启双赢
上周一个晚上,大家都还在加班,但我提早约了19:45的架子鼓课,按我以前的做法,就会自己默默把课取消,然后加班到深夜做主要牵头人,最多就是过两天再吐槽一下又一周没上课。那天也是因为憋着一股气,觉得为什么要我一个人来承担呢,加上工作确实没那么紧急,于是就带着电脑先走了。主管就让小朋友牵头负责,这样慢慢把小朋友培养起来我自己也会更轻松一些。所以说工作上有时候还是要退一步啊,不要什么事情都“我来、我会做”,要适当的“示弱”。
或者说,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在工作上还是太自信、或者说太不自信了。自信的点在于希望小朋友能成为另一个我、复制一个我来干活,潜意识中的观点反而是“目前的我已经很完美”,但其实“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不自信的点在于工作中我总会下意识的想要树立一种专业性的权威,觉得我就一定是要站在一个“指导、教授”的位置上,如果有些知识点我不懂、但小朋友懂就是“丢脸”。这其实反应了我内心对自己的不自信,觉得比别人少了解一个知识点好像就打碎了“专业”的形象,深怕哪天发现我不是无可取代的。
所以还是要做好心理建设,从“基础”出发,先心平气和的接受现在的自己,虚怀若谷、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再保持open-minded、乐于在与人交往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见解,秉持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整个团队发挥统合综效的作用,大家都快速成长,开启“双赢”,我也会更加轻松。
b. 努力实现“互赖”,脱离琐事才能高屋建瓴
书中提到了成熟的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以及互赖期,我本身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但是还未进入互赖期,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还有“互赖期”这样一个人生状态。虽然很多细节中已经可以体会到我有所缺失,比如我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但是作为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来说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包括在与大家的交流或是如何分工上均有很多不足。这些问题归根究底就是还不够信赖他人,觉得什么事情都还不如我自己来。看完书后我至少知道还有“互赖期”这么一个高于独立期的人格意识状态的存在,以后也会往这方面去努力,不仅仅是把“管理”作为一种技能,从表面上学一些沟通技巧、或是分工的技巧,而是从内心深处相信、信赖我的小伙伴们。
此外,我之前一直比较习惯于很多经办的活自己干,一方面是不太信赖小伙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办的活自己是干熟了的,轻车熟路,而且“解决紧急事务更能给人一种成就感”。看完书后这一周,我开始尝试着把一些事情完全放手交给小伙伴,即使小伙伴还需要摸索、做的很慢,即使自己手上暂时没有紧急的任务也不去再揽过来自己做。因为有时间空闲下来,才能慢慢去思考还能干什么,还能如何完善现有的流程,会站在一些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会更前瞻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当然确实小朋友一开始交出来的东西不太满意,我前前后后改了十几稿,但是下一次他们就能直接进入更好的状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长,对于我来说,这才有了时间来真正的进行“管理”、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3. 家庭大会升级
我们家已经连续两年举行年度家庭大会了,大家一起来复盘上一年、规划计划下一年,虽不完全有个明确的“家庭使命”,但在互相沟通与互相评价中碰撞也有一定的效果,后续可以有意识的往这个方面靠拢,包括更短周期的回溯,而非仅仅一年一次,比如说一个季度一次,争取在3月中旬搞一次家庭大会的季度回溯会。这次季度回溯会特别要求每个人都谈谈自己对这个家庭的期待、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期待,也谈谈自己对家庭贡献的自我认知,大家互相碰撞,这样子能够更好形成统一的家庭目标。
因为我们家目前是我跟我爸爸在工作,妈妈已经退休了,所以妈妈自己是定位就是要操持好家庭事务。但其实并不应该把所有的家庭琐事都推给她,我和爸爸也应有所承担。我经常是偷懒不想干家务,通过在家庭会议上的反省,可能能从心底改变认知。
4. 对“积极主动”的一些困惑
提到积极主动,书中提到“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我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在“积极主动”上执行的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之前108小组里有聊到关于起床气的问题,我那时候就觉得我好像就没什么起床气,可能有时候睡眠状态不好会出现、嗜睡等症状,但是没有在生气。因为在我昨晚睡觉前,我就已经知道了今天要几点起床,那就不会因为早起而生气啊。我昨天既然已经知道今天要5:00起床,那我没有更早去睡觉,要么是因为自己贪玩浪费时间,要么是因为外界压力有些事情确实要忙到那个时候,那晚上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抓紧时间睡觉呗;白天起床也没啥好抱怨的,抓紧时间赶紧起床呗,也不浪费时间。所以我以前其实一直不太能够理解“起床气”,看了书后才明白,我不理解“起床气”恰恰是因为我够积极主动,所以我能很好的接受自己昨日的选择,也接受随之而来的今日的结果。
但关于“积极主动”,我其实也有一些困惑。比如上面主管说的“那就让它有意义”这个观点,一方面觉得按积极主动来看好像是很对的,主动给工作贴上有意义的标签;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点排斥,如果工作上都这样要求自己,是不是也太累了?确实在这样的主管工作风格的带领下我们部门的同事成长都很快,懂的知识都很全面,但是这样其他部门反而就会把一些原先没有明确责任人的事情理所当然的推给我们部门,这也很烦躁呀。我可以从正面角度来想“这样懂得更多、都一直在进步”,但另一方面来讲真的很烦躁,特别是当工作量已经很大的时候。
二、 对晨读私塾模式的体验报告以及建议
每天有作业的形式特别棒,即使偶尔读不进书的时候,带着问题以做“阅读理解”的方式读书,也能有所收货
目前互动不足
一个小建议:毕业标准是6日才下来的,有些人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比如我上周才交了两次作业,这周即使补交3次也不可以),虽然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上周交作业不及时,但这个条件可否更早的明确,大家也好心里有数每周的最低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