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形式主义问题在基层治理中愈发凸显,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民众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因素。所谓形式主义,是指过分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实质内容和实际效果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还导致基层工作人员负担加重,难以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因此,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主要表现为:频繁的报表提交、材料准备以及层层会议,让基层干部应接不暇。许多会议和报表内容重复,却不得不做,耗费大量时间。“痕迹管理”盛行,凡事讲求留痕,以照片、视频等作为工作证据。一些地方甚至要求干部每次入户走访都要拍照存档,重形式轻实效,干部大量时间花在拍照和整理材料上,而不是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签订各种责任状以示重视,成为推卸责任的手段。各级部门通过责任状将自身工作压力转嫁到基层,导致基层干部背负沉重责任,工作积极性受挫,创新动力不足。
之所以出现形式主义泛滥现象,一是由于压力传导机制失衡,上级将指标和任务层层分解,不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导致基层负荷过重。二是官僚主义作祟,部分领导干部缺乏深入调研,仅凭报表和材料评判工作,忽视了实际效果和群众评价,决策过程中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政策和措施频出。三是缺乏科学考核机制,考核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形式和数字,忽视了工作的实质和社会效果。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干部升迁,导致基层干部倾向于形式主义应对考核。
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首先要优化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报表和会议,提高考核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其次要注重结果导向,注重工作实绩和社会效果,减少不必要的痕迹管理,把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鼓励干部主动作为,深入群众解决问题,以实际成效论英雄。此外,还要推动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冗余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创新。只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强化结果导向,推动简政放权,才能彻底铲除形式主义的土壤,让基层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