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阅《认知觉醒》到一半页数的时候,发现书中已经有三到四次郑重的提到,舒适区边缘了。
我想,它一定非常重要,才会如此被反复提及。所以,我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
01:舒适区边缘
关于书中3次提到了舒适区边缘。
第一次,关于理智脑,结合复利曲线,在宏观上去了解全局,让自己不要急于求成,去培养耐心的力量。
第二次,关于专注力,结合心流通道,让自己始终在拉伸区里大量练习。
第三次和第四次,都关于学习力,这一次,要懂得匹配,找到并学会在拉伸区进行练习。
舒适区边缘,就是拉伸区,它处在舒适区和困难区的中间地带,也是被称为成长最快速的地带。
那,到底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在拉伸区呢?
-->“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来回翻阅,我发现,最重要的是这3点。
1、适当的压力。既不感到过于舒适而产生倦怠,也不感到过于挑战而导致焦虑。
2、良好的情绪。兴奋、好奇和乐观。面对新事物、有难度的事情,是积极的,有探索欲的。而不是感到焦虑、沮丧和有挫败感等消极情绪,让人感到厌倦和无助。
3、合理的目标。难度匹配当下的能力,这个目标可以是学习计划、工作项目、身体指标等,它们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生活实践和实际练习来达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适当的、良好的、合理的,都说明:一切都要与当下的能力匹配。
02:匹配
学习,难度要匹配,总是写错的基础内容,还要去提高练习的难度,也是事倍功半;
工作,能力要匹配,让清洁工去跨部门、跨专业的做业务拓展,势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培养;
运动,强度要匹配,没有基础就去跑马拉松、举哑铃,肯定是会受伤的;
阅读,也要匹配,小孩的书籍和大人的书籍肯定是不一样的,也不要盲目的阅读难度过高的内容,别人推荐的未必适合你,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书籍……
成长,并不是一味的努力。
每个阶段都要相匹配的目标,才能更好的进入心流状态。
在拉伸区中从难到易,在从难到易,如此循环、让理智脑更好的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
拉伸区,会随着持续练习而不断的扩大,所以要随时调整,去匹配当前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可以按下面4点,在拉伸区中进行合理匹配:
1、目标。如果是长期目标,就拆为阶段性目标,再继续拆分,直到小目标能与拉伸区相匹配。“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2、专注。难度与能力要匹配,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进入专注和深度沉浸的状态。
3、练习。匹配相对应的、有效的练习,才能不断的扩大拉伸区。
4、反馈。做不到的、做不好的,就是要挑战的、要调整的。根据反馈来调整目标,继续专注、练习。再根据结果反馈去调整目标、专注、练习。类似PDCA的循环一样,不断的来拓展舒适区边缘。
这4点,是根据上一篇关于“提高专注力”文章中的点,也是《刻意练习》中最重要的4个方面,都是每日可以进行调整和反复练习的。
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它们底下是一条线连通的,很难说清是什么,但是表现出来的主要就是这四点。
03:结尾
在学习、成长、工作和生活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经历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的挣扎与变化。
舒适区让我们躺平,感到安逸、稳定,但也容易让我们停滞不前。
困难区让我们努力、挑战和成长,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挫败感。
适当的休息、躺平,并没什么大碍,生活需要呼吸,需要节奏。
只是当我们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徘徊时,不妨记住:这是突破当下最好的时机!
所以,你找到自己的拉伸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