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来看两个例子。
跑步。起初,每天跑1小时,靠意志力,最后容易中断。后来,调整跑步的时间,每次改为30分钟,一周不少于4次,发现不用太靠意志力,而是想办法主动坚持,跑完后很放松。
学英语。刚开始,学1小时会烦躁。后来,改为每天学30分钟,时间一到就不学了,这样,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主动降低学习难度和强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成就感,又保证挑战性。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进步最快。而且这个区域,难易适中的地带是学习的心灵通道。
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距离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一位老师无法掌控自己的暑假时间,最终什么也没做成。完全自由的时间开始很舒服,但很快会迷失在很多个选项当中--做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做选择是一件及其耗能的事情,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的效率反而更高,生活更充实。
底层概念是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越底层。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的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一切为了匹配
目标清晰,并拆解目标。那么就会把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提炼目标,找到拉伸区,关注拉伸区的细节并去极度专注的练习,然后获得反馈。这些要点都是环环相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