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首饰,无需宝石也能出彩

珐琅算的上是最为古老的表面装饰技艺之一,最早的遗迹可以追溯至前4世纪古希腊金制首饰上。有了珐琅技巧,首饰的色彩就不必再依赖于昂贵的宝石。比如用钴玻璃制成的珐琅可以用来替代青金石,而偏红棕色的珐琅则可以显现出石榴石般的色彩。

Line Vautrin 打造的鎏金铜珐琅项链,约1945年

珐琅的颜色及半透明度,取决于玻璃中所含的金属氧化物,以及熔点温度。熔点越高,珐琅的耐久度和半透明度也越高。弱点较低的珐琅,往往质地较软,更为脆弱和浑浊。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珐琅种类的偏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拜占庭帝国最为流行的是掐丝珐琅,此法后亦传至中国,铜胎掐丝珐琅即为国人所熟知的景泰蓝。中世纪的法国和德国匠人则更喜欢内填珐琅。至于近现代Art Nouveau时期的珠宝设计师则更多地运用空窗珐琅。

从本质上说,珐琅就是将彩色玻璃粉,通过高温(约650℃--930℃)烧结到金属表面上,形成一种如牙釉质般的涂层。很多人喜欢珐琅,其实就是喜欢在饰品上看到这种如油画般的感觉。

往金属上添加珐琅,一般也分为干式和湿式,干式用筛子,把珐琅粉筛撒在金属表面。湿式则用抹刀或画笔蘸取已淘洗并处于浸湿状态的珐琅,涂抹到金属表面。

烧制珐琅可以用喷枪,也可用珐琅炉。用喷枪更快捷一些,也更易于控制已融化珐琅的流向,珐琅炉则可以拿来做更大件的珐琅。鉴于喷枪是在暴露的空气环境中工作,建议温度比炉温要更高一些,可以超过1200℃。

如果在加热过程中,有部分珐琅质碎裂,那很可能因无法修复而导致整件珐琅废弃,所以说,珐琅的美,也是来之不易的。

清理珐琅首饰,最好用温和的肥皂水,浸泡5-10分钟。再用软布擦去污渍,冲洗干净,并用不起毛的布料轻轻拭干。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几种与珐琅首饰相关的常见技法。

掐丝珐琅

用精制的金银细线勾勒出各个上色区块的轮廓界限,再向其中充填珐琅。后放入窑中使其融化烧结。作品完成后,用于勾勒图案轮廓的金线仍然清晰可见,使得掐丝珐琅具有非常鲜明的外在特征。

掐丝珐琅袖口,使用钻石、黄金和珍珠,双鱼图案,约1875年

内填珐琅

内填珐琅几乎可算作掐丝珐琅的反面。这种工艺是用蚀刻、雕刻或凿刻的方式在金属表面制造出低洼区域。然后再低洼区涂上多层珐琅直至表面高度恢复到比原本金属表面还要略高的程度,然后烧制并打磨抛光。

内填珐琅胸针,使用钻石及黄金,1960年

空窗珐琅

这种珐琅技艺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时期(Art Nouveau)。运用此法时,珐琅彩粉并非覆于金属之上,而是涂入镂空的部分,底部垫有铜箔或云母薄片。烧制后须将背部衬底除去,有时亦可用酸腐蚀。光线可穿透珐琅质层,得到一种类似玻璃花窗的效果。

Georges Fouquet出品的空窗珐琅吊坠,使用了欧珀和黄金材料,约1900年

玑镂

音译自法语Guilloché,这种工艺是把半透明的珐琅施加到一块已用车床刻好图案的金属上。经烧制后,金属上的图案得以显现。彼得·卡尔·法贝热即以擅长玑镂工艺而知名,在他家出品的首饰及其它工艺品中都不乏对玑镂工艺的运用。

金制珐琅胸针,镶有红宝石和钻石,Fabergé

好的珐琅,就仿佛是画家的画笔,在金属与珍珠、宝石之间游走,为首饰赋予了一种灵性、一种有机的感觉。让首饰在宝石和金属光泽之外,又多了一抹惹眼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视觉上的享受。

愿这古老的技艺,能流传的比钻石更永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