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拜读了简友誉满99老师的一篇《满口假牙的少年》。文中小孩的行为发人深思。作者提到这是教 育引导和生活观念的问题。我很赞同,同时也在思考像这孩子喝饮料的习惯和对穿几千上万的一双鞋的这个现象,他的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爷爷辈的人带娃,他们很多在出生的时候生活清贫,也没好好上过学,更别说时代更迭。他们那个时代很多是挨饿过来的,因此对生存的需求更多的就在物质上,经历了人生百态之后,就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只是他们并不知道每个时代的孩子生存的需求都不一样,激励的点也会不一样。这便是隔代教 育的弊端,容易好心办坏事。就像樊登老师说的:父母一生都在等着孩子说谢谢,而孩子一生都在等着父母说对不起!
看到孩子穿几千上万块一双的鞋这个话题,这现象以前也听过,也思考过原因,突然就想起一件事。
我们读书会的廖老师有一次聊起他女儿,他说女儿每次找他要钱买文具什么的,孩子只要5块钱,他会给孩子10块,要10块,他就可能会给15块或者20几块,就是每次都会多给一些。后来,他女儿就问他:爸爸,你怎么每次都多给我钱啊?他就对孩子说:爸爸觉得你是最好的孩子,爸爸觉得你值得更好,因为你配得上。
我当时听了就很震撼,他的格局真的是很高啊!我见过几次这个小姑娘,今年7岁多非常有礼貌,也很聪明可爱。她妈妈说孩子从来不乱花钱,而且我看得出这孩子非常自信,我想她的自信就是来自她父母从小给她的配得感。这样的孩子绝不会因为你多给她钱,就更贪心的,因为父母给的是配得感,是信任,而不是怀疑。
为什么要提到怀疑这个词呢?就像我们说的买鞋这个话题。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突然想买双鞋,它价格是他爸或他妈一个月的工资,那这个时候如果你就是这家的爸爸或妈妈,你会怎么想呢?
也许:孩子长大了,开始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了?难道有喜欢的人了?
或者:小小年纪就想着穿名牌,这还得了?长大了还不得大手大脚花钱流水啊?可不能养成这样的坏习惯!
当然:我的孩子根本不会提这样的要求,Ta更注重的内在成长。。。。。。
其实,孩子第一次提出买一双有点小贵的鞋,这只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然而很多父母会更愿意把一个偶然性事件,给它变成一个连续性事件。
什么意思呢?就是本来孩子是第一次提这个事,可父母大多数会认为这孩子这么小就敢这么花钱,以后还指不定得买什么更奢侈的东西,有了一就有二,还不得成败家子啊?
这样的思维,其实是父母直接就认定了的一种惯性思维,因为没有安全感,恐惧什么,自己就会延展性联想一些列的东西,本来就是个短视频,却被父母拍成了连续剧。就像高 鹗写的《红 楼梦》,曹先生没写完,高先生就根据自己的想法往下写了。
孩子难道不是一样的吗?孩子刚写了初一,父母就给他续写了初二到十五,是孩子自己变成那样的吗?难道不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怀疑”?
孩子想买双贵一点的鞋,他为什么会想买呢?站在他的视域里,我们可不可以去想想,他是不是对这双鞋渴望已久了?还是有喜欢的女生了,想引起她的注意?那我们可不可以去问问孩子:“儿子,这鞋你是真的很想要吗?贵是贵了点,但我儿子这么好,值得,你配得上!光买鞋吗?要不要给你搭配件衣服?”然后在委婉的告诉他,外表的门票咱们有了,那内在呢?咱们是不是应该要做个有魅力的人才行啊,要有责任,有担当,跟人相处的时候要注意分寸,要通过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起来,坚持读书,坚持锻炼,内外咱都兼顾,那才是魅力无限呢.....
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真心对孩子,孩子会怎么想呢?自己的家庭情况孩子他会不清楚吗?父母全力支持他,难道孩子的心也不是铁打的吧!父母真是每一次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孩子最后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的。孩子提一个要求,不能因为我们觉得它贵,就把什么物 质、金 钱、道 德观,价 值观给孩子一并绑上了,这样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前段时间是看有位老师的文章里说的小时候她爸爸为了给她买一双白色的球鞋,跑了一天一夜,还受了伤,那一双鞋在那个年代,对这个家庭来说也是很贵的一双鞋啊!可有了这样的父亲,孩子他能变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人吗?
听到要买这么贵的鞋,有的父母回直接拒绝。没有真心去关注过孩子的感受和他的内在需求是什么?也许就想着,孩子嘛,过会儿就忘了,坏习惯可不能养成!但这会不会给孩子植入一种内在的匮乏感呢,会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就是配不上。从小得不到的东西,将来不知不觉会转化成其他需求,将来要的可能不是鞋子衣服,可能是其他我们现在想不到的剧本。
很多人走在盲目追求奢侈品的路上,兴许就是小时候父母从未给过TA配得感,孩子内心需求的满足,和他的行为息息相关。很多父母爱孩子爱得奋不顾身,可孩子没感觉,就像有句话说的“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话其实很有哲理,不是不爱,只是爱的格式不匹配。
人的配得感越低,就越不容易坚持一件事,总觉得自己不会成功,不配拥有自己想要的,而配得 感高的人,做事往更主动,内心会认为我值得,我有能力可以做到更好,拥有更好的,有配得感的人会创造出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