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川、湘、黔三省交界处有一个仿佛隔绝了世事而又民风淳朴的地方——茶峒。靠近茶峒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有一条渡船,船上有一个老人、一个少女、一条大黄狗。
他们相依为命,靠摆渡生活,少女长大后被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相中,在一次月下歌唱表达心意过后,大儿子天保自知不敌傩送,便选择放弃,随后下河出了意外。此后傩送便疏远了老船夫,而老船夫一心想把翠翠托付给可靠人家,却不曾想原本的美事却落得这个下场,在一个雷雨天死去。此后摆渡船上只剩下等待的少女…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如果说朱自清的文字如一汪清泉,甘甜而沁人心脾;鲁迅的文字如一坛烈酒,辣入咽喉直达心脏;那么沈从文的文字就好比一杯清水,纯碎透明,云淡风轻地书写着人性的至善和至美。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便是如此的极致,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是充满苦难现实的世界中的一方净土,这里没有门第之见,没有阶级之别,人和人用纯粹的方式交流,用自己的辛勤书写生活。就连吊脚楼上的娼妓都不曾用偏见的文字刻画,只说她们常常较之讲道德和知羞耻的城中人还更可信。
在书中的结尾,翠翠守在渡口等一个“明天”也许会回来的人,这样的结局令许多人惋惜:为何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老船夫的犹豫不决让人屡屡误会
“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片土地上!”
老船夫这个人物极具湘西人的特色,淳朴又正派。守了渡船五十年,从不收客人的钱财物件,也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然而在碰到孙女翠翠的婚事时,他有很多次的犹豫不定。
天保在船上直接跟他说想娶翠翠时,他虽然心里鼓励但嘴上却说:“也有这种事!你瞧着吧。“
在天保屡次托媒人来说亲时,他次次没有给出答复,只说要问问翠翠的意见。
慢慢事情结成一个疙瘩,后来他才意识到:翠翠可能喜欢的是傩送。然而不幸的是此时天保却在下水船到茨滩时遇了难。
“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彷佛什么地方有了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陷入尴尬两难境地的老船夫仍旧没有放弃,一直从中斡旋着,却碰了不少钉子,但他没有灰心,认为这是好事多磨。
这一切他都没有向翠翠表露过,他只想翠翠一直单纯快乐,他担心翠翠同她母亲一样的结局,所以迫切地想给她找个好归宿。然而他猜不透翠翠的心思,再加上一次次的犹豫不决,致使误会重重。
他最后一次找到顺顺谈及傩送与翠翠的婚事时,对方直白的推辞像一记闷拳打在他身上,让他说不出话来。多日来因误会造成的隔阂使他心中不快,翠翠未卜的前途使他感到忧心。于是,心力交瘁的老船夫在雷雨将息时悄然离世。
此后,便只剩下翠翠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这座山成,这条渡船。
傩送的诗人性格让他们渐行渐远
“我还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许我撑个渡船!”
我相信,傩送从始至终对翠翠的感情没有变过。他如传说中一样,像极了母亲的细腻和美丽。
“诗人性格”,这是沈从文对傩送为数不多的描述之一。
这份诗人性格所带来的是与生俱来的浪漫主义,让他在对大哥摊牌对翠翠的爱后,选择了去唱山歌来捕获少女的心。甚至为了公平,提出替天保唱歌的主意,只说让命运决定自己的幸福。
然而他没想到自己开口后,天保便知道自己注定失败,随即失魂落魄选择放弃从而出了意外。此后的傩送便迁怒在老船夫身上,认为是他的犹豫让天保越陷越深,此后便疏远了老船夫。
尽管天保的死着实怪不到老船夫身上,但人的本性如此,当遇到问题时就会责怪一个点,以求心里安慰。
但傩送爱翠翠,因为他就算知道大哥去求亲也没放弃。
但却在哥哥死后退缩了,我想他又何尝不是在责怪自己。
这样细腻的性格使他内心备受煎熬,他不想放弃翠翠,也惦记着大哥的死亡,更不愿意任凭家中安排去娶她人。
所以一气之下便下了桃源,也许会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
翠翠的不谙世事让她错过爱情
“翠翠在风里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她在山水中长成,风日里养着,眸清如水、纯真善良、天真活泼、不谙世事。
两年前的端午,一个小小的误会,让翠翠对傩送暗生情愫。但翠翠年纪小,不懂那是什么,只是在得知傩送是被自己误会而错骂后吃惊又害羞,沉默了一个晚上。
随着翠翠一天天长大,她开始喜欢看扑粉的新娘;喜欢听关于新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也会一个人略有所思的发呆,她有了少女的心事,不知道跟谁说起。
可我多么希望翠翠会表达自己的爱。
多么希望她在听说是天保来求亲的时候,对爷爷说自己喜欢的人傩送;
多么希望她在听见女人们闲话的时候,对傩送大方的表现自己的吃醋;
多么希望在岸边再次看到傩送的时候,像叫她那条大黄狗一样,对着傩送说:“二老,我记得你!”
可终究翠翠只是一个缺少母爱的滋养、不谙世事、需要有人陪伴的小女孩,爱情对她来说是懵懂的。
因为不会表达,所以书中多次出现:“她不知道是什么情绪,她也不知在自己为什么想哭”这样的句子,说明翠翠对自己心理产生的情愫不甚了解,而后来出现的虎耳草是她爱情具现化的象征,也说明他的情感又开始的懵懂抽象转化为具体,但翠翠自己却不知道。
她只知道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梦中自己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这便是她对爱情唯一一次的表达。
命运的错综复杂是“悲剧”的根源
命运的苦和乐不停地在交替转换,难道老船夫不试探不犹豫、傩送放下心结、翠翠大胆表达就会有好结果吗?
其实,无论是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还是翠翠,所有的事情没有一个人是刻意为之,只不过是在命运的交错下生出的种种误会罢了。
老船夫相中天保,而翠翠对傩送暗生情愫;翠翠以为傩送来找他,没想到是天保来说亲;傩送喜欢翠翠,却被乡绅用碾坊做嫁妆;天保没想到自己的亲弟弟也对翠翠爱恋两年之久;而傩送未曾想到天保会因求而不得,失魂落魄以至于出滩意外身亡……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沈从文“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表达,他的方式温柔又包容,这其中没有阶级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也足够现实,也不曾回避死亡。
但我相信,心里装着不可言说的温暖而写下《边城》的沈从文不会留下遗憾。所以,他选用了开放式的结局,也给了翠翠一个成长的机会。
最后顺顺表示会接她回家中居住,并商议让她和傩送完婚时,翠翠却选择了固执等待,这份转变也是有根据的。
"没有在长夜哭泣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翠翠在得知所有的真相后哭了一个晚上。对我来说,她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迈向了成熟。
谁说最后一定是他人才会带着翠翠摘到梦中的虎耳草?
也许,在不久后的一个深夜,月光依旧如银子,翠翠不再害怕打雷,也不再害怕孤独,她会重新开始在梦中轻轻地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又飞到崖边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