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路上,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是父母。孩子成绩的好坏,跟父母无关。
其实,家庭不仅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霸养成的温床。
很多资质平平的孩子考入了名校,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父母和规划和言传身教。
一、擅长规划的父母
从往年的数据来看,很多名校生都来自于教师家庭。
为什么教师的子女更容易考入名校?那是因为他们擅长规划,是站在未来安排现在。
在升学规划上,教师普遍掌握着更为丰富的信息,能够因材施教地帮孩子制定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路径,比如小升初、初升高怎么选,哪些途径上名校,各个学科的学习技巧等等。
在成长规划上,教师拥有丰富的沟通心得和技巧,结合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能够为孩子制定0-18岁的成长路径,比如每个重要的节点该做什么,哪个阶段容易碰到什么坎等等。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证明,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能够养出拥有成功素质的孩子。
0-1岁得到高质量陪伴的孩子,内心更强大;
1-3岁被允许自由探索的孩子,意志力更坚定;
3-6岁被激励被赞赏的孩子,更自信、更有想法;
6岁-青春期习得生存技巧的孩子,生活学习会更主动……
内心强大、意志力坚定、自信、做事积极主动……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学校表现优秀,即使将来进入职场也能如鱼得水。
所以说,想养出优秀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心里要有方向,成长要有规划。
二、言传身教的父母
优秀的孩子,不是父母控制出来的,而是父母影响出来的。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基础,而习惯的养成,关键在父母。
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请年级第一的孩子妈妈发言,讲一讲阅读习惯的养成秘诀。
她说,很简单啊!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安静地阅读一个小时,看看小说或杂志,孩子不好意思看电视打扰到我,只好也拿出一本书,时间长了他就爱上了阅读。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捷径就是家长给孩子形成一个模范的作用。
正如董卿说过的,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去做一个这样的人。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告诉孩子手机是洪水猛兽,自己却天天抱着手机;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在家里却从来不看书;父母希望孩子早起晨读,自己却天天熬夜、赖床。
如果家长能够像要求孩子一样要求自己,根本不用督促,孩子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再讲究一些教育技巧,比如正面管教、情绪管理等等,孩子将会跑过90%的同龄人。
“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那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大部分人生了孩子自然就是父母了,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仍不知道怎么当好父母,怎么养好孩子,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有的人在孩子出生之前,便早早地开始了解教育规律,学习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