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佛教至少在战国时期已传入中国
(文/半床诗)
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古天竺的佛教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众说不一,很难考定。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常识答问》里说:“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2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前226在位同时的秦始皇公元前246—前210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250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认为宋玉《高唐赋》和《史记·始皇本纪》中的‘羡门’即沙门的,但因无译述学说传世,无从确考。”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弟子宋玉在《高唐赋》写道:“有方之士,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榖。”(有法术的方士,羡门、高溪、上成、郁林等神仙,在山林间兴高采烈地聚餐。)“羡门”属方士,“羡门”音转“沙门”,即佛教徒。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
《史记·孝武本纪》:“(栾)大言曰:‘臣尝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史记·封禅书》:“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羡门,修道方士,即沙门。
三国时期有高僧朱士行在其著作《经录》中记载:“秦王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王怪其状,捕之系狱,旋放逐于国外。”秦王嬴政觉得来华传佛经教的西域沙门室利房等18人长相怪异,先将他们逮入监狱,然后驱逐出国境。这貌似是官方第一次阻止了中印佛教文化之交流。
一般公认佛教传入中国是开始于东汉明帝因“夜梦金人”而西方求法。
《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传》:“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汉明帝之弟)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魏书·释老志》:“孝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遣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释氏稽古略》:“佛教流通东土之始,永平七年(公元64年),帝梦金人,长大,顶有白光,飞至殿庭。旦问群臣,太学闻人傅毅奏曰:‘周昭王时,西域有佛出世,其形长一丈六尺,而黄金色。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博士王遵,推《周书》异记佐之。帝遂遣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等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蔡愔等至天竺邻境月氏国,遇摄摩腾、竺法兰二人,奉佛经像来震旦,遂同东还永平十年至京。”
赵朴初居士说:“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夜梦丈六金人,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 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这个寺据说也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根据这个传说来看,佛教的传入中国虽不始于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公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后三十六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当时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写的《西京赋》就提到‘桑门’即沙门,可见那时佛教僧徒的存在已开始成为引起文人学士注意的社会现象了。”
《西京赋》:“眳藐流眄,一顾倾城;展季桑门,谁能不营?”大意:舞女秋波送情,倾城倾国,即使是坐怀不乱如柳下惠(展季)以及清心寡欲的佛教沙门,也会为之心动。(反衬美人之美艳)张衡把儒门柳下惠与佛教沙门相提并论,可见佛教早已深入人心。
以上史料,为不少佛教研究者所熟知。但尚有一重要史料,能证明佛教至少在战国时期已传入中国,并不被世人关注。
北宋沈括(1031—1095)在其著作《梦溪笔谈.〈楚辞〉‘些’字》中说:“《楚辞.招魂》尾句皆曰‘些’(音苏个反),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即梵语‘萨嚩诃’也,‘萨’音桑葛反,‘嚩’无可反,‘诃’从去声。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
萨嚩诃,是梵语Svaha的古代音译,常见于佛经咒语中,又作苏婆诃,娑婆诃,莎缚诃,萨婆诃,率缚诃,娑嚩贺,苏和诃,馺婆诃,馺皤诃,沙诃,娑诃,莎诃,司哇哈,梭哈等,真言之结句也。
沈括用中国传统的“反切法”为《楚辞.招魂》(作者屈原,生卒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或其弟子宋玉)中的“些”字注音,“些”字的读音即梵语“娑嚩诃”三字的合音。
由此可见,佛教真言(咒语)传入中国为时已久,战国时代的楚国等地已广为流传,应用于民间“禁咒”之中,这正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成果和见证!
附:《招魂》中部分以“些”字结句的诗句。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结撰至思,兰芳假些。
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酎饮尽欢,乐先故些。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诗句大意:
“带兰香的明烛多灿烂,华美的灯盏错落高低。
精心构思撰写文章,文采绚丽借得幽兰香气。
人们高高兴兴快乐已极,一起赋诗表达共同的心意。
酣饮香醇美酒尽情欢笑,也让先祖故旧心旷神怡。
魂啊回来吧!快快返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