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有个smart原则,掌握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目标管理的精髓。在实际运用中,凡是涉及目标设立,不妨都运用这个原则来操作。
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去设定的话,那么你所设定的目标就是比较容易达成的。
简单来说目标是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的:
S是具体明确的,M是可以衡量的,A是可以达到的,R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T是有截止期限的。
五个因素缺一不可。
以晨跑为例。
目标:养成晨跑的习惯。
按照五个原则来分析,无疑这样的目标是无意义的。怎样才算养成了晨跑的习惯?跑多少次、配速多少、跑多少量、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如果没有这些可衡量的标准,这个目标就是模棱两可的,在实际操作中,不具备指向性,缺乏可行性,因此需要对这个目标进行整改。
改为:截止2018年12月30日,100次晨跑,每次5公里,配速达到5分30秒。
这个目标中,是非常具体明确的,并提出了衡量标准,从时间、数量、速度等晨跑的基本标准上给予目标,比自身现有水平有了明确的可实现的指标上的提高。
在这个五个原则中,其他四个比较好理解,明确、可衡量、可实现、截止日期,但这个具有一定相关性原则,还缺乏理解。
“目标的相关性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
因为毕竟工作目标的设定,是要和岗位职责相关联的,不能跑题。比如一个前台,你让她学点英语以便接电话的时候用得上,这时候提升英语水平和前台接电话的服务质量有关联,即学英语这一目标与提高前台工作水准这一目标直接相关。若你让她去学习六西格玛,就比较跑题了,因为前台学习六西格玛这一目标与提高前台工作水准这一目标相关度很低。”
从中可以体会到,目标的相关性,可以理解为该目标的意义。如果所设定的目标仅仅是独立的,与工作、生活等其他目标没有关联性,比如你学习了屠龙技法,问题是无龙可屠,那么这个目标就是无意义的。因此,在设定目标的出发点,一定要与工作和生活其他方面产生强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