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古代起就推崇科举制度,考取功名利禄的人就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个时候古人点灯熬夜,读书,背书,做文章,迫切希望考起功名。仅仅凭借自己的才华去闯,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胜出,考不上的人就老实的回家,大部分都是回家种田,少部分回家跟着家族经商。毕竟是生活环境和条件的艰苦,穷人要想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大部分还是得靠自给自足,所以古时候的老百姓对于生活只是认真的生存。
直到现在对于知识与才华的尊敬还是延续,甚至于做的更好。女孩子也可以到学校去读书跟男孩一样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这都是值得称颂的好事。不同的是现在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努力的人也很多,加上生活、学习条件的优渥。考取大学的人也非常的多。对于国家的发展自然是好的方面。
考不上大学的人也是非常多,他们中的人或学习一门手艺走上专业道路,或去打工以劳力换取生活所需钱财,或什么都不愿意干的在家吃家里人的劳动成果。是的这样的现象从科举开始就存在。但是现在却多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人。考上大学但是再也没有用功读书的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却不甘心回到家乡去。作为一个有知识能做好多事情的人,就那样一直找不到事做,就算找到也是不情愿的工作。我觉得这都还好,就那种一直在外面却仍要家里供养的就可悲了。
读书和考大学找工作对于贫困的家庭,那就是走向小康生活的出路,更是读书本人离开贫穷的捷径。所以眼看着同村的孩子读书有出息了,父母就会紧紧的催促自己孩子努力,其他的孩子在结果出来后就彻底放弃了,他们回家做农活,帮助家里种地砌墙,等快到结婚的年龄了,父母就会打听,然后央了媒人去说媒,接着结婚生子,还有理想的父母就会尽心的培养他们的下一代,多希望他们的孩子也成为读书有出息的人。
慢慢或许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无论他们是怎样的存在,他们都要做出奋力争取的行为。村里那个哥哥出去打工遇上同乡的女老乡,恰巧又是初中同学,就展开了恋爱,很快在双方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结婚了,隔年就生了孩子。明知家里很穷,却表示一定要在城里生活,理由是孩子要待在父母身边长大才聪明,而孩子爸爸打工,妈妈带着孩子陪在城里。这样拮据的生活,不但没有能存下钱,还需要老家出钱来养孩子。过节回家与亲戚聊天,孩子妈妈提出以后孩子一定要从小在城里上学。孩子的爷爷奶奶辛苦了一辈子也就带大两个孩子,没有太多的存款,为着小孙子要从小在城里读书。老两口毅然出远门跟着去打工挣钱。小孩的妈妈在城里住久了,又回老家表示她们应该在城里买个房子。闹了一段时间,首付买了房子。现在孩子在上幼儿园,孩子爸妈和爷爷都在上班。
一家人团结起来自然是好的。只是未来谁回去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