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尹建莉,小巫。。。这几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我很喜欢的,他们的书都不错,在传递爱传递耐心和智慧的同时,文章还写得深刻动人、生动有趣,我也不爱读大道理。听说还有孙瑞雪也很不错,只是还没有读过。还有很多作家,比如六六,刘墉等,会通过写日常生活,传递他们的教育观。像《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这样的书,内容很简单,就是陪孩子多读书,但是通篇都可以读到作者强大的耐心,非常能感染人。每当我想把喜佗暴揍一顿扔出去的时候,就读读这样的书,心中就有了柔软和爱意。
樊登在《读懂孩子的心》里面精华解读了17本世界畅销的家庭教育类书,都是国内外非常著名畅销、特别简单好读的书,没时间的先读这本,有时间再挑自己需要的书细读。
还有苏霍姆林斯基这样世界级教育专家的书,也是父母必读。
除了教育类书,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成人要多读各类好书,因为教育的基础是大人的眼光和格局。作为父母,我们一般也会有自己的问题,也需要成长。比如,随便举个例子——《给你一双慧眼》,它不谈具体细节,不谈孩子各种不良习惯怎么教,但它能帮助家长孩子不再盯着眼前的吃喝拉撒,学习表现,而知道这个世界远比眼前看到的丰富精彩得多,人们可能产生另外一些向往,会去寻找自己的终极方向,活得更清醒,这些其实更重要。
曾看过一个纪录片《零零后》,记录了一些孩子10年的成长缩影,其中有个小孩就是在李跃儿的巴学园长大。全家对孩子的家族非常重视,也牺牲了很多,能去巴学园上学,可想而知家长是下过很大功夫的。但是孩子长大后,和其他孩子一样,迷茫,不知所措,家长焦虑,担心。未来的路,只能随着社会模板——拼命挤进好大学,再挤进一家好公司,就那样走下去。
所以,我认为,爱孩子,理解孩子,培养他的个性还不够,必须要让孩子找到能长久保持奋斗激情的理想。
今天读到樊登书店公众号里写在高考前的一篇文章:一个事业有成的多金人士谈了两点,一点是自己以前学习不好,但一样可以事业有成;第二点,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好好学习,这样他的人生之路会轻松容易很多。
他的意思是,1.成绩不好也可以发财。2.努力学习的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容易。
好多父母也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现在努力是为了日后活得容易。
多少孩子的理想就是不用再学习,多少人工作的终极理想就是不用再工作,他们的目标都是——活得容易。
前些天在从东莞到深圳的车上,健谈的司机和我们一路聊,聊到教育,他说苏杭第一,湖北第二(他不知道我们是哪里人),广东这边的教育并不好,排倒数。我很惊诧,因为好的教育资源都被集中到了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他说,这边的企业多产业多,很多孩子条件都太好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不大,很多孩子子承父业,比上学再去外面工作挣得多得多。
他这样一说,好像特别有道理。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学习不就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吗?如果都有了,还用得着吃那学习的苦吗?
我认为,学习的目标从来不应该是为了活得容易,为了获得那种安逸的快乐,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获得一种比活得容易更稳定的快乐。
一个人如果找到发自内心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什么苦都能吃,都能乐在其中,这时候,努力做事变成一种享受,也就是享受过程,最后还能创造出价值,这样不是更好吗?
所以,教育方向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