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词美感从何而来?
- 辛弃疾何以伟大?
词美感从何而来?
好的诗词里蕴含有丰富的语码,这些语码能感发读者。
所有的美感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是一种符号,一个sign。从西方的符号学(semiotics)来说,文学的作用是由语言的符号产生的。如果一个符号成为了传统,则称其为语码(culture code)。温庭筠的“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一句中的“峨眉”就是一个语码。为什么这么说呢?
“峨眉”本意指美丽的眉毛。诗经《卫风·硕人》形容一个美女: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这个女子两只手又白又细更芦笋差不多,皮肤又白又嫩跟冻的猪油差不多,脖子又白又软跟白的软虫差不多,牙齿跟瓠瓜子差不多,头很方正跟蝉差不多,眉毛更飞蛾的触角差不多——这是古代民谣,最质朴的形容美女的话。他们每天看见这些动植物,所以“就地取材”,用常见的动植物把美女形容了一番。诗经里“峨眉”意思单纯,可到了屈原,说“众女妒与之蛾眉兮”,那个“峨眉”就有了寄托象喻的意思了。他说朝廷里的大臣都嫉妒我的我的峨眉,嫉妒我的才德。所以峨眉就有了才德美好的象征。到了后世,这个象征成了一个传统,因此就成了中国文化里的语码。
透过峨眉这个语码,我们就可从温庭筠的词联想到作者有贤人君子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宋人李之仪曾说,晏欧诸人的小词“词尽而意不仅,意尽而情不尽。”当你念完“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可是语尽而意不尽,它带给你很丰富的联想。这就是小词的美感作用。
西方讲诗的美感作用的理论,如果不是经过读者,这个作品完成了,它只是一个artfact——艺术品,没有美感的作用,一个不识字的人,不懂得诗的人,如果念杜甫《秋兴八首》,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话,有什么美感。因为美感通过读者才能完成,即作品一定要透过读者才有美感。比如杜甫的诗,人家赞美说“无一字无来历”,就是说杜甫的诗都带着文化的传统,带着很多的语码,每一个人看到,不仅能理解,有共同的语言,并能接受;而且透过共同的语言,有一种西方说的intertextuality,互为文本——它可以从一个语言让你联想起历史的一大片语言。这也是辛稼轩的词了不得的地方,他心中的典故之多,他给人的感觉、想象之高远,远超一般词人。
辛弃疾何以伟大?
伟大的诗人都是以他们的生命作诗,用他买二生活实践他他们的诗篇。
凡是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写作他们的诗篇,用他们的生活实践他们的诗篇。如果非要在古词领域里推选出一个足以与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陶渊明、杜甫等人相媲美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美国有一种文学批评叫做意识批评——criticism of consciousness,认为原始伟大的作者,他的意识里面有一个patterns,即有一个定型,有一条意识主流。为什么说在晚唐、五代、两宋所有词人中,唯一可与屈子屈原、陶渊明、杜甫等人相媲美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只因为他们有一个理念,他们真是有他们的理想,真是有他们的意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们都非常执着。有人反驳说,周邦彦的词,说爱上一个女孩子,而这个女孩子走了,不理他了,他就“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落泪。”这也是执着。然而,我们必须分辨, 有的人所持守的理念,有人持守的是私欲。如果是私欲,自然不算,一定是理念才算,而凡是以他的生命为理念的,必定只有一个,一个固定的东西。辛弃疾600多首词,长调、小令诙谐怒骂,每一首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都有不同的特点,而他有一个根本,即他的理念。所以我们可以相互证明,万殊归于一体。
由此看见,这些自带patterns的人,就是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