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风阵阵》被翻拍了。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正式接手之前,对于恐怖片一知半解的我,对原版《阴风阵阵》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好看”层面上。
毋庸置疑,1977年版《阴风阵阵》是好看的。
它的好看,先是导演达里奥·阿基多极具先锋性的美学体系。
达里奥·阿基多,意大利恐怖片大师,最为闻名的是他的“母亲三部曲”。
相比三部曲中的后两部,早期的《阴风阵阵》风格更为浓艳。
随处可见的大面积色块、未来主义构图、哥特风建筑群、舞台剧式打光,这些都是《阴风阵阵》难以忽略的视觉亮点。
阿基多更是坚持引入叛逆电子乐,反骨铮铮,这让一向以诡谲压抑见长的恐惧类型片充满着迷人的末世色彩。
抛开视听享受,《阴风阵阵》还胜在先声夺人。
三线叙事,从影片第一秒开始计算,阿基多便迫不及待带领大家走进这妖艳空灵的异色国度。
纤弱甜美的女孩苏西孑然一身来到德国学习芭蕾舞,落地第一天,迎接她的便是一场来者不善的漫天大雨。
出租车上不断变化投射在苏西脸上的彩色光影,司机阴沉郁结的眼神,密林中惶然奔跑的神秘女孩,疾风骤雨间,一场充满宗教仪式感的谋杀事件正在激烈上演。
这座看似无恙的女校,却让初来乍到的苏西充满疑惑与不安。
先是发现神经兮兮的美貌室友并不如她所想那般友善,再是发现,自己结交的唯一一个朋友居然是先前死去的女孩的朋友。
从前的命案不得不与苏西产生关联,而这里接二连三的神秘事件,更是让她深感惊悚。
天花板掉虫是苏西来到这所女校发生的第一起怪异事件。
当她发现自己的浓密黑发里隐藏着许多密集的、蠕动的小虫时,内心的惊恐被彻底唤醒。
对于这起事件,校方管理层的态度是立刻隔离处理。他们将女孩圈制在礼堂中心,用猩红色帷布将她们紧密包围。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提阿基多的色彩运用。
高饱和度的红、黄、蓝、绿在《阴风阵阵》中各自代表区别分明的情绪。红色在这里代表狂野、性与暴力,它的出现,象征着未知危险的靠近。
而盲人钢琴老师突然惨死是苏西遇到的第二起怪异事件。
这位素日行事低调的男人只是与教导主任有过争执过节,就惨死教堂广场,被自己的爱狗撕咬致死。
这起事件拥有十分浓郁的哥特色彩,先是鸦群降临制造混乱,然后爱狗发疯反咬主人。一切的一切都在庄严肃穆的教堂广场中发生,充满了类似宗教祭祀的古典形式感。
而随后挚友莎拉突然神秘失踪,让苏西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一桩接着一桩古怪事件背后的原因。
根据教导主任的说法,莎拉只是“不辞而别”。
只是影片所呈现的是,她被神秘人士追杀,最后惨死在一堆钢丝中被割断了喉咙。
有趣的是,在莎拉逃避追杀的过程中,画面主色调转为蓝色。
在这里,蓝色不再是敏锐、沉静的象征,它用以铺垫夜景,更加凸显其环闭与压抑。
而主角苏西发现恐怖真相前,浓郁的金色如同迟来的光明般挥洒在女主身上。它仿佛隐隐告知观众,这则华美而惊悚的潘多拉童话渐渐露出了谜底。
具体为何,我希望各位自行在电影中寻找答案。
再谈谈《阴风阵阵》总体成色,它拍摄于1977年,1977年能够诞生如此风格鲜明的反类型恐怖作品,实属不易。
电影中有关未来主义的火花碰撞更是让人迷醉,频繁出镜的几何图形元素与强烈的仪式感交融有种别样气息。
未来主义奉行者认为,“艺术说到底不能不是暴力、邪恶的。”
他们放弃追随世间之具象,开始无度滥用扭曲、变形、浓艳、夸张的几何线条与色彩表达内心的激进与反叛。
这种单纯地充满视觉侵略的艺术形式,意图正是明目张胆地挑战世人的审美极限。
包括《阴风阵阵》,除去艳丽到死的色彩运用,片中不乏少女娇嫩肉身与尖锐凶器正面“交锋”的特写。
利齿、尖刀、玻璃渣刺穿柔软肌肤,坚硬与柔软缠绵交织,入侵感十足。
而影片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单纯入侵审美龃龉、制造混乱与惶恐,它更是一次对小众亚文化的先行试探。
电影后半段有关女巫文化、神秘主义的探讨不失为一次颇具勇气的尝试。
再联系到整部电影的故事,我相信,它绝对是小众文化迷们的狂欢食粮。
至于阿基多后力匮乏,廉颇老矣之说辞未免过于残忍。
《阴风阵阵》得以在恐怖片影史上存有一席之地,自然有属于它的原因。
无论你说它是虚张声势也好,故作华丽也罢,它从来都不是以制造恐怖才被世人铭记。
回到新版《阴风阵阵》上来说,从预告片看出,导演似乎放弃了阿基多的美学精华。
作为一名紧密关注该片动向的迷影者,只希望新版《阴风阵阵》能带给我们更多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