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鸣凤在竹
十年前,李奶奶去世的时候正好80岁,也就是说,如果她现在活着的话,已经90岁了。
1-
她是我的邻居,我常常去她家串门,她喜欢给我讲她过去的故事。可能是我听得很认真的缘故吧!也可能是她心里有许多的话,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述,而我恰是一个忠实的听众。
我最愿意听的是她出嫁时的故事。结婚的时候,她穿的是大红棉袄,盖着红盖头,坐着花轿,感觉像极了红高粱中的九儿,她就这样颠簸着把自己交给了一个从未谋过面的男人。
她和李爷爷,是媒妁之言,结婚之前真的没有见过面。那时候的未婚男女,好多都是在掀掉红盖头的那一刻才见到另一半的,或傻或灵,或丑或俊,或健康或残疾……,都得认,这是命。
花轿的队伍在羊肠的小路上走着,天空中能够听得见飞机的轰鸣声。大多都是敌人的飞机,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轰鸣”,谁也分不清是什么飞机,总是躲,都麻木了,生死由天,随他去吧!
我想那时候李奶奶一定是面色粉嫩,头发乌黑,身材苗条,二八的新嫁娘怎么看都是美。和现在的雪鬓霜鬟相比,你不敢相信,同是一个人,曾经也年轻过,也曾经粉面朱唇。
我看到,祭奠的花圈上写着李奶奶的名字——刘玲美。想必当年,她也一定是父母心中的小公主。
李爷爷比她大十岁,老婆死掉了,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几年后,续娶了李奶奶。还好李爷爷对她很好,两个人很恩爱,结婚后相继生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
然而在李奶奶40岁的时候,李爷爷就扔下她和四个孩子撒手人寰了。
2-
李奶奶悲伤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看到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心里有了那么一丝丝的安慰。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三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女儿也嫁人了。
尽管孤寡一人,但是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归宿,李奶奶感觉命运对自己还算不薄,她很知足。
年纪相对年轻一点儿的时候,身体还可以,能够照顾自己,还感觉不到生活的艰难,感觉不到儿女是否孝顺。
最初的几年,她住在女儿家里。女儿和女婿种了好多的地,两个小孩儿,没有人照看。她便来到女儿家,给她看孩子做饭,做一些家务。后来外孙女儿长大了,她更老了,还得了慢性病,不能干活,做家务了。
她的养老问题就提上了日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总共四个孩子,每个孩子分担一点儿,按道理说不应该是什么负担。
但在农村却有儿子赡养老人的风俗。儿子是“根”,继承家产、赡养老人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自嫁人后就是“人家的人”了,不能算数。过得好的,如果愿意给父母花点钱,那是心意。不买东西,不花钱,也说不出来啥。
最后达成协议,老人轮流在每个儿子家住,每次一个月,三个儿子,每家一年住四个月;住在谁家,形成的费用,就由这一家来承担;如果老人生病了,费用均摊。
3-
每个月的十号,是老人搬家的日子。轮到谁家,谁就来接。老大和老二住在同一个村子,彼此来回接送很方便,但三儿子住在外地,一接一送,就有点麻烦。
这一次轮到三儿子家了,母亲却被女儿接走了。原来是女儿和三儿子商量好了,她替三哥来伺候这一个月,女儿说不想让母亲来回折腾。
但外人都说她是拿了她三哥的工钱,也就是说三儿子雇自己的妹妹伺候母亲。不管怎样,这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别人管不着。其实这样真挺好,老人不用来回折腾,还能少受点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不来接李奶奶了。大家都猜测,可能是女儿和她三哥之间产生了矛盾。反正是不来了,轮到老三的时候,老人只好坐车颠簸到三儿子家。
三儿媳妇儿有严重的洁癖,根本就不让人进屋,她嫌李奶奶脏。老人来了,直接就送进了敬老院。而三儿子又是严重的“妻管严”,在媳妇面前大气儿都不敢出。
每个儿子家住一个月,还没怎么消停呢,就又到日子了,又该搬家了。李奶奶感觉自己根本没有“家”了,每天总是急匆匆的,感觉不到安稳。一个月又一个月,总感觉自己“在路上”。
时间过得好快,又该三儿子来接了。这一次三儿子没有履行协议,超过了约定的时间好几天,也没有打来电话解释一下,问他原因也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二媳妇越想越生气,自己多伺候了好几天,感觉吃了很大的亏。就用小车把李奶奶推到了大儿子家。她可能是感觉,养老的问题出现了变化,就应该老大出来说话。
老大能有什么办法呢?还没有轮到他,他若自作主张把妈妈接进家里,会发生“世界大战”的。无奈,他只好自掏车费把老人送到了三儿子家。
如果不亲自去,他还不知道,母亲真的去了敬老院。他看到了老三两口子麻木的表情,那一刻他的心也很难受。
可他不敢把母亲接到自己家去,他见了老婆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转身离去的那一刹那,他感觉到母亲的目光,像一把利剑刺透了他的后背,扎进了他的心。但他还是狠心地离开了,把母亲孤独地留在了那里。
他的老婆是一个口齿非常伶俐的人,很会说话,能够把死人说成活人,你到他家去串门,她会拉着你的手,每说一句话都有一个“咱”。她这一声“咱”,让你感觉好像你们都亲如一家人了。
每逢村里红白喜事,她都会拿几个塑料袋,把桌子上的肘子、烧鸡等等放到袋里带回家。她也怕别人笑话,就笑嘻嘻地说:“咱婆婆喜欢吃肉,她身体不好不能出门,我拿回家给她吃点儿。”“看这儿媳妇,多孝顺,吃点东西还想着婆婆,比女儿还孝顺啊!”人们啧啧称赞。
她拿回来的肉的确也给婆婆吃,但是口气却是这样子的:“你不是喜欢吃肉吗!给,你吃吧!”冷冰冰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把装肉的碗推到婆婆面前。她的话外音就是——李奶奶馋肉。
听到这样的话,李奶奶怎么能够吃下去呢?她知道大媳妇儿嫌弃她,但是人老了,还有什么志气啊,想长志气也长不上,只能委曲求全了。
每每此时,李奶奶就想起了年轻时喜欢看的豫剧《墙头记》:“故事里的两兄弟不孝顺老父亲,互相把老父亲踢足球一样推给对方,老父无处可去昏迷在墙头上。”
看一次李奶奶就哭一次,看一次哭一次。她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想到死去的老头子,想到自己这么不容易的一生,感慨道:“老头子,你好狠心啊!”
李奶奶在儿媳妇面前总是讨好的表情,她想自己乖一点儿日子就会好过一点儿。尽管儿女们表现得一点儿都不好,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家丑不可外扬。”
她从来不在外面说儿女们的坏话。这一点上,李奶奶还算是聪明的,话只要说出来,难免会传到儿媳妇的耳朵里。
但人老了,有时会糊涂,没有那么好的说话技巧。你可以从她的言谈中,知道二媳妇对她也不怎么好。
冬天的时候,室外天寒地冻,路很滑,她还要出去上厕所。可是,老二家房门前的那个台阶,高得吓人,出去也没人扶她。她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就是为了能少上厕所。
无论在哪个儿子家,李奶奶都是“谨小慎微”,唯恐哪里做得不好,让人家生气了。一生气大家都不好过,谁让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呢!
尽管如此,李奶奶还是喜欢儿子的家,她害怕去老三家,害怕去敬老院。
可是这一次又轮到老三家了,去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老人就死在了敬老院。胳膊和腿儿全都有淤青,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老人在夜间突然间心脏病犯了,还没有送到医院,就闭上了眼睛。
4-
李奶奶走了,刚刚过了80岁的生日。80岁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外人都说,如果老人不是这样每家轮换着折腾,老人不上敬老院,不会死得那么快。所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但这都是别人的家事,外人无论怎样议论,都是毫无意义。
换一个角度讲,死亡对于李奶奶来说也许不是什么坏事。最起码不用这样折腾了,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也不用委曲求全。终于可以去找老头子了,有老头子的疼爱,还能感觉到一点点的温暖。
那是四月一天,天空灰蒙蒙的,云压得很低,像是有一场雨要来。李奶奶被火葬场的车拉了回来,据说是女儿坚持要求的。女儿心疼妈妈,她想让妈妈在老家发送。
这样的要求,三儿媳妇很是生气。但她拗不过小姑子以“孝心”的名义,把妈妈拉回老家。三儿子住在外地,总感觉那不是“家”,她要把妈妈接回“家”来发送。这个“家”自然就是老大的家。
三儿媳妇有她的“小算盘”,如果老人在她那里出殡,她收礼就会收很大的一笔钱。老人被接走了,她感觉自己损失大了,所以一直憋着气。
三天很快过去,葬礼结束了,大家坐在一起分账。李奶奶没有现金财产,也没有房产,财产方面“一清二白”,没有任何争议。
只是出殡所花的钱是老大预先垫付的,只要算算总共花费多少钱,每人平分就完事了,也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分账是很正常的,共同的母亲,每个孩子都有份儿,谁都不能做一个旁观者。
按照农村的风俗,女儿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没有继承家产的权利。发送老人跟女儿无关,都是儿子的事。
其实很简单,那就按照规矩之说来分呗。三个儿子每个人承担1/3就好了。这时候三儿媳妇出来说话了,她认为:老人生了四个孩子,不管是姑娘还是儿子,都是老人的孩子,所以都算在内。要分她只拿1/4,她根本就不认可1/3之说。
拿1/4,女儿又不同意。姑嫂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原本两个人是最亲近的,小姑子曾经替三哥三嫂伺候母亲二年,此时所有的情分都不见了。女儿气急败坏:
“自从妈妈生活上不能照顾自己,几十年的时间都是我来照顾,今天妈妈去世了,你们在这里,吵成一团,还要不要脸,我不是不想拿钱,只是从没听说过,谁家老人去世,还让姑娘来发送的。儿子不发送,要姑娘来发送,说出去,不怕让人笑掉大牙……”
三儿媳妇也不示弱:“难道你不是你妈生的吗?你妈生你难道没肚子疼吗?你妈生你肚子疼了,你就是你妈的孩子,你是你妈的孩子,你就应该拿这份儿钱……”
她一句接一句“你妈你妈”的,把这个女儿弄得怒火中烧。吵架的声音,从屋里传到了街道上。她俩一个炕上,一个地上,互相指着鼻子骂。以前彼此的好,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女儿再一次提到,她为三嫂三哥照顾母亲的时候。三嫂就说:“你伺候你妈那是应该的,你有啥委屈啊?你妈没生你啊?”
女儿气得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三个男人在这个时候,谁也不出来说话。可能也是不敢,谁说话,就冲谁去,像疯了一样。
大嫂平时伶牙俐齿,这个时候也不敢吱声了。二嫂虽然想说话,但是她和老三有共同的利益,老三家所争取的也是她想要的,所以她选择了沉默。
最后吵架都吵累了,老二和老三就拿出了自己的1/4,都各回各家了。老大媳妇儿承担了1/2,心里也是很憋气。
又过了一些时日,老大一家开了家庭会议。老大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参加会议的有四个人,老大两口子和儿子儿媳妇。老大郑重其事地把账本和剩下的钱,交给了儿媳妇,说:“我们已经老了,这个家就交给你们了,从现在你们就开始当家了,这是帐和剩下的钱,都给你们,以后人情往来,就由你们去走动了,我和你妈正式退休了。”
老大儿媳妇受宠若惊地接过公公婆婆递过来的账本,感觉像接到了“尚方宝剑”一样,因为以后这个家就由自己当了,感觉很受重视。
5-
过了好几年以后,老大的儿媳妇才想明白:“原来他们上一辈儿的那笔糊涂账,是自己给承担了。”这两个老家伙太狡猾了,她想着去理论,可是老公不让。
后来,她也想明白了,都过去那么多年了,就算了吧。争来争去,什么时候是尽头儿啊!再说孩子也大了,也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你坏事做太多了,老天早晚会来惩罚你。别人且不说,但是李奶奶这四个孩子,如此不孝顺,并没有看到他们受到什么惩罚。只是别人提起来这事儿的时候,都嗤之以鼻。他们的名誉受到了损伤,品德受到了谴责,也算是一种惩罚了吧。
俗话还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李奶奶这几个孩子都有问题,但她的孙子辈们却都很孝顺父母,报应并没有在他四个孩子的身上体现。
她的孙子们只是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但是自己的亲生爹娘,都没有办法而已。可是孙媳妇却不是他们生养的,所以说孙媳妇打心眼儿里鄙视他们,即使是孝顺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无论怎样努力,也尊敬不起来他们,只不过是照顾丈夫的情绪,做做样子罢了。
都说“养儿防老”。儿子多,老了应该是更加保险,更加无忧了吧。可是你看李奶奶,她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的话,即使再不孝顺,也不至于把老母亲推来推去的吧,就他自己,他也没有人可以攀比啊!可是生了那么多的孩子,李奶奶却是这么凄惶的晚年。
6-
对于李奶奶来说,孩子多有什么好处啊?好的孩子一个就足够。年轻的时候受了那么多的苦,却养了一群白眼儿狼。真的有点心疼李奶奶,不知道当年她对儿女的教育有没有问题,没有人看到,但是她老年的凄惨,却令人深思。